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的加速,獨居老人,尤其是年歲非常大的獨居老人,在家里如果出現了意外,安全如何保障?
智能水表、智能門、磁煙感報警器、紅外監測,上海正在探索一個什么樣的老年人服務網絡?
最近,上海市長寧區的一個貼心舉動引發了輿論關注,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給轄區內的6戶獨居老人安裝了智能水表,智能水表一旦12小時內讀數低于0.01立方米,居委會便會立即收到信號,及時派專人上門查看。
上海長寧區江蘇路街道志愿者 李春:系統上會有反應的,居委會就會來告訴我們,我們就可以及時的上門去查看。
昨天,因為已經有兩天沒有看到結對幫助的獨居老人,社區志愿者李春便前往居委會,查詢老人家中的用水情況。盡管沒有預警信息,但出于安全考慮,居委會工作人員和李春一起,還是決定去老人那兒看看。
上海長寧區江蘇路街道志愿者 李春:我昨天來過了,這兩天都沒有看到過您,想來看一下您好不好。
獨居老人 張阿婆:天冷了就出去少了。
膝蓋老毛病復發,行動不便,老人就會減少外出。聽力下降,有時也會聽不到電話。和很多獨居老人一樣,這塊新安裝的智能水表,應該會在關鍵時候發揮作用。
獨居老人 張阿婆:一個人獨居老人嘛,萬一你睡了,睡過去了怎么辦呢?萬一身體不行了呢?有些事情人家能夠曉得了。
張阿婆女兒 邵女士一直不在身邊居住總歸是擔心的,我覺得挺好的,讓我們真的很放心。萬一老人在家里發生什么意外的話,甚至比我們家屬都是更快的知道這個情況。
事實上,在智能水表的試點地區,能夠給獨居老人們增加安全系數的,還有安裝在入戶門上的智能門磁,只要門24小時沒有被打開過,也會發出預警信息。
上海江蘇路街道城運中心工作人員 王碩:看到這個案件之后,他就會到老人的家里面去,看一下老人的具體情況,然后給我們回復上來,比如說老人是出去旅游了,那么就是說是家門鎖上了,沒有事情的,會跟他們家屬對接一下。如果這個老人在家,只不過是他24小時沒有開門,他也會回復上來。
智能水表,智能門磁,在上海市江蘇路街道,事實上獨居老人們的家中還安裝了煙感報警器,紅外監測,這些設施也可以有效監測獨居老人們的外出情況。
獨居老人 李阿婆:街道對我們的關心,知道我們老人安全的在家。
事實上安裝在老人們家中的智能設備,可以全部依托于上海的“一網統管”平臺。目前,江蘇路街道有6戶獨居老人試點安裝,而這個街道也是一個人口深度老齡化社區,轄區內60歲以上老人有2萬多,占街道總人口的4成。
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黨工委書記 戴濤:我們也將會積極的運用“一網統管”,不斷的開發“智慧養老”模塊和場景,把老年群體的點餐服務,把適老性的居家改造等都納入進去,用信息化的手段為我們社區的養老服務,提供一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
接下來江蘇路街道的試點將積累經驗,完善標準,最終獲得更大范圍推廣。
在長寧區的江蘇路街道,60歲以上人口2萬余人,占總戶籍人口39.8%,是嚴重的老齡化的街道,而其中獨居老人1200余人,在1200余人當中,平均年齡超過75歲, 8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有了790多人。
智能水表+“一網統管”平臺,24小時守護老人安全,第一時間進行安全救護
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黨工委書記 戴濤:智能水表的應用得益于上海每個區、每個街鎮都有城市運行中心,城市運行中心是24小時運行,它搭建了“一網統管”的平臺,能夠把這些數據實時傳遞過去。如果發現了問題,會第一時間通過政務微信端把信息發送給聯系人,就是這個獨居老人的聯系人,還有居委干部,包括他的家屬等等。這些聯系人一般是所在的樓棟或者是小區里面的一些志愿者等等,他們會第一時間上門,如果發現一些情況,與我們的后臺聯系,120或者其他的相關部門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表的想法從何而來?
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黨工委書記 戴濤:我們平時有老人一對一聯系機制,但是后來也發現不可能24小時全天候陪伴,怎么樣及時掌握動態信息,然后去提供關懷?疫情期間,我們就發現通過安裝門磁可以掌握一些動態的信息,所以我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用這樣的一種方法對老人的動態信息進行掌握。正好中國電信跟水務部門也在我的駐區單位,我們就和民政部門一起跟他們商量,是不是可以通過這樣一些現代科技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
“智慧養老”智能設備,獨居老人是否都能接受?
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黨工委書記 戴濤:隨著這兩年上海推行“一網統管”、“一網通辦”,整個城市的數字化,再加上現在的數字化轉型,上海老年人對于智能化接受程度越來越高。但我們覺得也不能完全依賴于智能化,智能化的手段跟我們傳統的工作方法還是要緊密結合起來的。
深度老齡化社區,社區工作人員面臨怎樣的壓力?
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黨工委書記 戴濤:我們社區工作人員平時壓力也是很大的,尤其像我們這樣一個高度老齡化的社區,怎么樣讓老人首先做到安全,在這個基礎之上更加幸福,生活更加有品質?我們也在想如何能夠給他們提供一種全天候的無微不至的關懷,也在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但還是需要整個社會一起來共同參與。
可以在全國推廣嗎?上海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表的創新背后是政府的用心和企業的有心
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彭希哲:長寧區的個案實際上是“智慧養老”發展到現在一個實際的運用,它是可以在全國進一步推廣,智能水表它的技術并不復雜,也沒有特別重要的一種科技創新,但是這個技術在養老領域中運用,體現了政府很用心,第二個企業有心。它的背后是一個完整的養老服務體系,它從智能水表發現問題到傳到網上,然后網絡后臺要處理,之后志愿者和專業人員上門服務,整個體系是需要建設的,不是光裝一個智能水表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實現“智慧養老”,需要政府理念的提升和市場配置的助推
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彭希哲:上海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表進行試點背后體現了政府服務的理念,要建設服務型政府,特別是利用現在物聯網、互聯網IT的技術,能夠為養老服務創造更好的效益,能夠讓老百姓得到更好的服務和滿足。同時充分利用市場資源配置能力,水表本身不是政府在做,是市場在做,它是一個養老的產品,但是把企業做的養老產品納入到政府的“一網統管”、“一網通辦”大的網絡和管理系統和平臺中間,它發揮的作用就非常巨大。因此我覺得如果需要在全國推廣的話,可能不僅僅是智能水表自己的技術,而更多是整體服務體系。
經濟欠發達地區,如何做好養老?理念比錢重要
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彭希哲:各個地方經濟條件會有差別,各個地方并不一定都要用同一種辦法推廣這個技術,要因地制宜。要考慮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傳統、生活的居住模式,使服務體系能夠滿足和符合當地養老服務管理的習慣。上海以前也是有互助門鈴、安康通等等,那個時候沒有互聯網,也是可以服務的,只是互聯網這種技術手段、平臺,能夠使原有純粹靠人力服務體系,服務效果更好。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最關鍵、最重要的還是理念,只要理念對了,觀念對了,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從市場中獲得,有的時候也不是說一定要花大錢才能做成這些事情。
未來“智慧養老”:想象力+理念+富有人文關懷的技術
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彭希哲:對于養老,想象力,尤其是理念,最后搭起一個完整的系統,才是在各地因地制宜之后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養老服務做到現在,實際上技術是冰冷的,但是加上人文關懷,這個時候技術就會變得有溫度,這就需要政府、市場、社會,包括家庭、老人等等共同來推進這件事。共同做這件事情,這件事情就一定能夠做好。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