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科技戰略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曉明
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全面賦能投資、消費、貿易復蘇增長,并伴隨著移動化、自助化、智能化的不斷滲透,形成了新的發展局面。“十四五”時期,如何加快構建新消費發展體系?
11月30日,在由《經濟觀察報》主辦的“數智未來——2021美好生活高峰論壇”上,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科技戰略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曉明針對“數智賦能未來消費”這一話題提出了兩個觀點:新消費發展是大勢所趨;“十四五”時期要加快構建新消費發展體系來支撐國家發展。
新消費發展是大勢所趨。在國家數字經濟和“雙循環”的大背景下,新消費迎來了發展的政策紅利。“我們國家數字消費已經代表了新的消費趨勢和消費方向。”王曉明表示,“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和新消費相關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數字社會的建設應該構建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務體系,二是構建內需、外需相互結合的雙循環體系。“十四五”時期,生產型的經濟向生產和消費并重型轉變,新消費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十四五”時期要加快構建新消費發展體系來支撐國家發展。近些年,國家為推動新消費陸續出臺了許多相關政策措施。在王曉明看來,“這是從我們國家頂層設計的角度來推動這樣的一個以新消費,特別是數字化相關的消費形態為主體的發展體系,來構建“十四五”發展的新經濟模式和路徑。”
王曉明表示,“十四五”時期,新消費并不是從單一的消費維度來推進實現自身的發展目標,它應該是一個發展體系。他認為,將消費和技術的支撐、“三新”經濟的引領、基礎設施的保障以及區域的布局等相關體系共同推進,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新消費發展體系。
而新消費發展體系的構建應該如何落實到行動上?在王曉明看來,要從幾方面出發:關注享受數字化體驗的90后、00后新消費群體;聚焦以新商品和新服務為支撐的數字內容和體驗相結合的新消費模式;創新以數字化技術為基礎實現數字化內容的數字化商品;發展以新基建為主的硬支撐和以人才保障、土地金融政策為主的軟支撐的新業態。
王曉明還指出,在區域層面,國家對未來的產業科技消費形成區域性生態集群化發展做了整體謀劃。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區域消費中心到中小型消費城市以及智慧社區、智慧商圈等廣域多層次的多中心,形成一個網絡的消費空間區域群體。
在最后王曉明提到,基于未來科技應用場景的變化,可以將未來技術與未來場景以及未來人的需求三方面相融合,以此來發現更多新的消費形態和需求的增長空間。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