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產經 公益 資訊

重慶紅池壩實施“農文旅”齊步走戰略,吃上“生態飯”

2021-09-21 12:27:07      來源:工人日報

“我們告別了‘捧著金飯碗討飯’,吃上‘生態飯’。”重慶巫溪縣紅池壩鎮茶山村村民張余國,站在自家的農家樂門前興奮地對記者說。

作為重慶最偏遠鄉鎮之一的巫溪紅池壩鎮,臨中國南部最大的高山草場——紅池壩國家級森林公園,有“南方最大的觀雪勝地”等美譽。但由于地遠山險、交通不便,該鎮一度成為重慶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捧著金飯碗討飯”是紅池壩人過去既尷尬又無奈的現實。

年來,該鎮建成了64公里“一橫一縱”旅游“大動脈”,同時,實施“農文旅”齊步走戰略,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產業,建成萬畝茶葉、中藥材、經果、蔬菜等產業。

家門口上班

在紅池壩鎮,除了景區,還有一處不得不提的地方——龍臺村金竹坪。

“以前,竹子大多被砍來當柴燒,現在值錢了。”52歲的林云亮告訴記者,她現在是村里金竹作坊的一名工人,每個月有3000元的工資收入。

村里的金竹作坊,離林云亮的家僅有幾十米。

“我們每天差不多干8小時,一天能有100多元收入。”林云亮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大女兒已經畢業工作了,小女兒在讀大三,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如今,紅池壩鎮各村都因地制宜地發展了茶葉、中草藥、果園等產業,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2020年,該鎮的集體經濟收入超過了130萬元,較2017年增長12.9倍;鄉村旅游收入300余萬元;消費扶貧收入700余萬元。

得益于“農文旅”齊步走的發展戰略,紅池壩鎮“農田變景觀、農村變景區、農房變民宿”,走上致富路的村民,臉上不見了往日的愁苦,取而代之的是喜悅的神情。

吃上“生態飯”

“今年端午節,這里的4個房間全住滿了人,兩三天就掙了將2000元。”72歲的張余國笑呵呵地告訴記者,他吃上了“生態飯”。

為了改變“靠天吃飯”,讓村民走上致富路。2018年,茶山村集體牽頭按照“確權不確界”方式,將土地整體流轉,建設標準化果園400畝、茶園370畝、中藥材基地430畝,并建立“農戶保底收益+勞務派工+收益分紅”機制。經過一年多的探索,茶山村形成了“春看李花,秋賞菊,巫溪秀芽漫山綠”的景觀。

整個鎮的環境變好了,眾多游客慕名而來,茶山村及附村落的村民紛紛做起了“民宿生意”,吃上了“生態飯”。

張余國說,村里很多民宿都是這兩年才開業,效益可觀。再過幾個月,村里還有幾家民宿要開業,大家聊天都是討論“經商之道”。

過上向往的生活

初秋,走在鄉間小路上,輕風拂過,夾帶著泥土的芬芳,田間地頭成片的辣椒和脆李樹隨風搖曳。放眼望去,一排排白墻青瓦的房屋在郁郁蔥蔥的樹林中顯得恬靜雅致。

當下正是辣椒采摘的時節,漁沙村的老劉吃過午飯后,背著背簍出發了。辣椒采摘隊伍,成了紅池壩鎮這個季節最靚麗的風景線。

“種植辣椒不僅拓寬了當地農民的致富渠道,還為鄉村振興打下產業基礎。”紅池壩鎮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破解群眾銷售難題,該鎮采取訂單式統一收購模式,讓收購商、收購車上門集中收購,由渝東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統一收購,“艷椒425”每斤1.5元,“青紅元帥”每斤2元。今年,全鎮定植辣椒1500畝,收入可達510萬元,帶動農戶1450戶,戶均增收3500元以上。

紅池壩鎮中崗鄉是巫溪最偏遠的鄉鎮,其地形素有“九山微水一分田”之說,當地一直流傳一句話:“有女莫嫁中崗鄉,山高路遠難見娘。”

今年29歲的胡琴是土生土長的茶山村人,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四川達州從事教育工作,只有在寒暑假時才會回村幫父母打理家務。

“雨天兩腿泥,晴天就是一身土,房子也是破爛不堪。”回想起以前回家的景象,胡琴皺著眉頭說,村里家家戶戶養豬,豬糞的味道相當沖,外地人來村里都要捂著鼻子路過,還有老舊的電線四處散亂懸掛。

如今,瀝青路通到了家門口,戶與戶之間的小道也全部硬化,屋前屋后種上了各種花草,自家的農田也流轉給了專業合作社。這一系列的變化讓胡琴頗為吃驚。

“這哪里是‘窮山溝’,這就是‘世外桃源’。”胡琴說,“每天傍晚,在院壩里泡兩杯‘巫溪秀芽’,陪著家人拉家常,看綠水青山,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

相關閱讀

頭條
產經
公益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投稿合作| 法律聲明|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 ? 2020 消費快訊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265 073 54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