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現在的位置:文化 > 正文

國慶假期廣東市民愛到文化場所打卡,博物館增量領跑全國

來源:羊城晚報時間:2021-10-08 13:39:44

到廣東省博物館參觀《紅樓夢》文化展;在廣東省文化館體驗“粵味”非遺;在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動手搭建“航空火箭”玩具……記者從省內各大文化場所了解到,今年國慶黃金周假期,不出省遠游的廣東市民紛紛走進身邊的公共文化場館“充電”。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1-6日,全省納入監測的75個重點公共文化機構接待觀眾超過170萬人次。

年來,廣東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為市民提供豐富的文化大餐,而市民也越來越熱衷“文化過節”,讓度假也有了更多文化味。

市民愛到文化場所打卡

國慶期間,廣東文旅部門舉辦豐富多彩的線上線下聯動系列活動,引來眾多市民參與,共享文化大餐。各地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紛紛舉辦主題展覽,包括紅色主題“偉大歷程——中共一大至七大巡展”(廣州站)、“紅色熱土 不朽豐碑——中國共產黨領導廣東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展”等;傳統文化主題“四海通達——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段)文物聯展”等。

據統計,10月1日至4日,全省公共圖書館開放146個,到館97.6萬人次,線上服務197.1萬人次;文化館(站)開放1446個,到館49.1萬人次,線上服務403.4萬人次;舉辦群文活動2795場,總參與人次為407.6萬,其中線上361.9萬人次。

國慶黃金周期間,廣東省博物館舉辦“紅色熱土 不朽豐碑——沉浸式博物館之夜”“巧手剪紙慶華誕”“非遺新國寶 國慶會國潮——廣州市新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體驗活動”“行走越秀——追尋薪火印記”等適合不同年齡觀眾的體驗和研學活動,令該館“一票難求”。

該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個假期,我們每天提供6000人的預約名額,全部約滿。10月1-5日,最終入館參觀總人數約為2.20萬人次。”

國慶黃金周截至10月6日10時,廣州博物館鎮海樓及仲元樓展區總接待量為17801人次,均每天接待游客3000人次;舉辦線上活動8個,參與人數約19萬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博物館參與打造的“畫中話廣府——廣州博物館藏外銷通草畫中的城市生活展”在廣州海珠萬達廣場展出,每天吸引約6萬游客前來打卡觀展。

假期前5天,廣州圖書館共接待讀者訪問65509人次,日均13101人次;外借文獻198361冊次,日均39670冊次。入館的讀者中,除了看展、參加活動的以外,還有更多利用節假日前來“充電”的市民。

市民郭小姐便是其中一位,她告訴記者,“我常工作太忙,看書的時間不多。這個假期受疫情防控的影響不能出省遠游,所以正好趁機來圖書館好好看看書,蠻有收獲。”

此外,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州農講所、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場所,也是市民打卡的熱門地點。其中,10月1-5日,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線下服務總人次為85401,線上服務總人次為569075;廣州農講所每天接待觀眾6000人次,5天30000人次;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每天提供4000個進館預約名額,前5天共接待讀者18237人次。

公共文化建設成果顯著

市民在假期能享受到如此豐富的文化大餐,與年來廣東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息息相關。

年尤其是“十三五”以來,廣東大力推動全省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實現“六大躍升”,包括:文旅游事業投入實現從全國中等到全國第一的躍升;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實現從農村廣泛匱乏到省市縣鎮村五級全面覆蓋、全面補齊的歷史躍升;公共文化工程項目實現從低小散弱到專精特新的躍升;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實現從城鄉差距顯著到基層供給增長、文旅融合發展的躍升;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實現從政府單打獨斗到市場、社會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躍升;公共文化服務實現從傳統方式到標準化、數字化、個化的躍升。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2015年底,全省行政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只有218個,到2020年底達到25921個,五年間增長超過100倍。

同時,廣東啟動實施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攻堅做強工程,推進縣級以上“三館”全覆蓋和達標升級。目前,全省建成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146個、文化館145個、博物館241個、美術館136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614個,實現五級全覆蓋、全補齊;國家重點美術館、公共圖書館總藏量等多項指標位居全國第一。

在博物館建設方面,廣東的博物館增量領跑全國。截至2020年底,廣東共有博物館352家,相比2015年增加89家,增長33.8%,年均增加18家;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84家,數量居全國第二位。

責任編輯:FD31
上一篇:國慶假期前四日北京開展公共文化活動715項,多家院團上演“國慶”系列演出
下一篇:廣州不斷充實“嶺南文化”的內涵,將非遺文化帶入景區景點

相關內容

資訊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投稿合作| 法律聲明|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 ? 2020 消費傳媒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02 183 2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