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地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優化消費環境并規范市場秩序,建議加大科普力度、增強消費者鑒別“偽科學”的能力和意愿;強化監管、提升違規經營成本,構建政府、消協、企業、消費者、媒體多主體協同治理與監管模式。
“偽科學”概念成為營銷外衣并非起于一日,利用“偽科學”包裝的商品與服務在市場上不時出現,有些一度成為熱點。
以近幾年的“量子科技”概念為例,已有美容美妝領域的“量子面膜”“量子美容瓶”,保健行業的“量子水”“量子足浴盆”“量子懸浮睡眠”,教育培訓領域的“量子波動速讀”“量子全腦開發”,等等。
部分市場主體以科學的旗號宣傳“偽科學”產品與服務,吸引消費者付費收取“智商稅”。此類現象已引發關注,全國多地市場監管部門都對類似違法違規的經營行為進行了查處。此外,不少媒體也對“偽科學”概念及其虛假宣傳進行過報道。2021年4月,央視《焦點訪談》欄目深度報道了“量子”產品騙局,通過采訪量子科研院所的多名專家對量子技術進行科普,并提醒消費者對民用“量子”產品保持警惕;2021年6月,中國消費者協會也發布了“量子產品”的消費警示,提出“量子”產品一般為概念炒作。
從需求端來看,身處信息爆炸的消費環境中,消費者保健養生的需求上升,同時,不同消費者的科學素養存在差異,諸多因素影響下,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鑒別真偽科學的意愿及能力均有待提升。
數字經濟時代,人們通過線上線下多種途徑接收到海量信息,互聯網等媒介使得信息傳遞范圍擴大、速度加快,“偽科學”的宣傳文案更容易觸達消費者,進而促使消費者對生活品質與保健的關注度上升。一些市場主體以科學的名義宣傳“偽科學”產品,其宣傳的神奇功效迎合了消費者的健康消費需求。
同時,百姓的科學素養較為分化。根據中國科協《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的數據,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10.56%。分城鄉來看,城鎮與農村居民該比例分別為13.75%和6.45%;分性別看,男性與女性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分別為13.12%和8.82%;分年齡段看,中老年群體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低于5%……對科學技術的知識儲備不足,使得部分消費者面臨看似科學的“偽科學”產品宣傳文案和多樣宣傳方式時,往往無力招架,進而常常出于滿足自身的保健消費等需求而埋單。
從供給端來看,高額收益的預期、對保健等消費市場的洞察等,驅使部分市場主體越過監管和法律紅線,利用“量子科技”等概念開展營銷。科技噱頭包裝下的商品屢屢獲得消費者青睞,普通商品和服務賣出高價帶來的預期高額收益進一步驅動了相關商家的“創新”。
比如,“量子”概念關聯的產品與服務涵蓋日用品、美容、保健、教育、養老等多個領域,供給匹配到消費者多方面的生活消費需求。相關商家利用部分消費者難以鑒別真偽和急求成效的心理,以具有誘惑力的營銷話術包裝“偽科學”產品,使其呈現高大上、新奇特等特征。部分商家甚至以“專利”之名增強其量子產品的可信度,而實際其專利名稱與“量子”科技無關。
“量子”產品亂象層出不窮,這對消費者權益、市場環境等均造成不利影響。一方面,“偽科學”產品看似創新實則具有欺騙性,消費者受虛假宣傳吸引而付費,卻未能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可能因信任健康保健領域的“偽科學”產品與服務而耽誤病情。
另一方面,“偽科學”產品與服務供給不利于市場環境健康發展。消費者受騙后或將不再信任與“科學”相關的創新產品,導致真正的創新供給及相應的資源與市場空間被侵占,進而使得市場秩序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亂象。
為更好地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優化消費環境并規范市場秩序,建議加大科普力度、增強消費者鑒別“偽科學”的能力和意愿;強化監管、提升違規經營成本,構建政、協、企、消、媒多主體協同治理與監管模式。
一是加大科普力度,引導形成理性健康的“科學”消費文化。提升官方權威科普平臺的宣傳力度、豐富科普方式,增強消費者的科學知識儲備、提升其鑒別真偽科學的能力,引導人們警惕誘騙式營銷,倡導理性消費,形成可持續、理性、健康的“科學”消費文化,培育健康的“科學”消費觀念。
二是加大監管力度,引導形成誠信經營的“科學”創新意識。筑牢監管紅線,創新監管方式,增加銷售“偽科學”產品的違規違法成本,嚴厲懲罰以“偽科學”概念鉆法律空子、虛假宣傳等經營行為。宣傳普及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誠信理念、規則意識、契約精神,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引導企業“科學”創新,結合居民消費需求供給真正的新型技術產品,以合規經營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是加大協同力度,引導形成政、協、企、消、媒多元主體治理模式。暢通消費者維權渠道,完善消費維權站點服務職能,增強消費者維權意識,發揮消費者監督作用。增強企業自律意識,引導市場主體踐行誠信經營理念,推動電商平臺等承擔對平臺所售商品與服務的監督管理職責。發揮消費者協會的消費引導、行業監督和市場分析等職能,定期發布有關報告與信息,助力凈化消費市場。發揮媒體的有效監督作用,引導媒體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為科學知識普及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