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屆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到1076萬人,首次突破千萬大關,大批以“00后”為主體的畢業生將步入職場。當背景調查成為不少企業招聘的“標配”時,年輕的求職者正“反客為主”,掀起一股“反向背調”之風——面試前,通過各種途徑去深挖企業背景信息,再審慎作出職業選擇。
“反向背調”的流行,為職場帶來了新風氣,也在倒逼企業營造更為合理的職場環境。畢竟,好的就業,就應該是求職者與企業的“雙向奔赴”。
“先看點評,再找工作”
畢業在即,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三學生李言已經和北京一家知名互聯網企業簽訂了就業合同。而早在去年9月,她就開啟了“反向背調”之路——除了翻看知乎上的評價,李言還想辦法加入公司的網絡社群,試圖從未來的同事中了解意向崗位的過往薪資和發展前景。
“同學們基本都會在簽訂三方協議前,多方打聽了解企業和職位的具體情況。”在李言看來,“反向背調”看似新鮮,實則理所當然。“求職本來就是雙向選擇的過程,不做‘反向背調’,稀里糊涂進企業‘太傻了’。”
李言根據自己和同學的經驗,將“反向背調”分為不同“段位”——最基本的操作是,在知乎、企查查上搜一搜企業情況;能和同校畢業的直系學長學姐打聽到“內幕”,算是更進一步;再進階版的,是去薪資工具里比對薪資水平,查企業有沒有法律糾紛,查老板背景,甚至還要看公司背后的投資人及其投資邏輯。
相比80后、90后求職者的查查百度、看看官網,作為網絡原住民的95后、00后掌握更強的網絡搜索調研能力,也擁有更多的渠道工具。比如,以社區內容為主的知乎、脈脈、領英,資訊信息類的牛客網,能查詢企業信息的天眼查、企查查,以及求職招聘類網站等。調查的內容包括但不限于薪酬水平、加班情況、酒桌文化、辦公室斗爭以及職場PUA等,堪稱無所不包。
作為國內知名的職場社交軟件,脈脈的注冊用戶超過1.1億,內容社區發帖量570萬,覆蓋超過10萬家公司的信息。脈脈的數據顯示,91%的求職者會主動搜集企業信息,給企業做背景調查。記者隨便點開內容社區就能看到,比如,對找工作的預警“x公司千萬不要去。領導對崗位描述、戰略規劃不明確。招聘進去之后,各種找毛病讓你減薪、扣績效等”。比如,對內卷的吐槽“之前大家周報平均寫100字到200字,某大廠跳來一個老哥,周報3000字”。就像人們吃飯、買東西先看留言一樣,最近脈脈推出了“先看點評,再找工作”的“公司點評”板塊,推動招聘進入點評時代。
南京集成電路產業服務中心人才資源業務部副部長李家宸發現,相較于名企、大廠,畢業生“反向背調”中小企業的頻率更高。“近幾年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良莠不齊,大家對這些企業不了解,很多人希望自己有一個很好的開始,而不是工作一兩年公司就破產了。”據他了解,畢業生“反向背調”的內容首先是行業方向,疫情對旅游業、餐飲等很多行業沖擊很大,畢業生求職求“穩”,更傾向于尋找制造業、創意產業等受疫情沖擊較小的企業。比如,集成電路企業受疫情沖擊小,還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這幾年深受畢業生歡迎,他們的“反向背調”主要集中在創始人背景、研究方向、未來發展潛力等。“南京江北新區聚集了大大小小近600家集成電路公司,畢業生們根據創始人學業背景把他們分成‘北大系’‘清華系’‘東大系’,東南大學的畢業生往往喜歡去‘東大系’,感覺跟著學長打拼更安全、機會更多。”
反向操作遭遇“信息壁壘”
雖然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但不少求職者感到,要多維度地了解企業真實信息,往往并不容易。
在李言看來,相較于企業信息,獲取更具體的崗位信息難度更大。一家互聯網頭部企業HR曾向李言拋來“橄欖枝”,提供的崗位看似很有吸引力,“幸虧在那實習過的同學提醒,我才知道這個崗位其實是客服中心,幾乎沒有上升空間。”李言吐槽,身邊不少沖著名企去的同學都踩過類似的坑。面試大企業往往要“過五關斬六將”,畢業生好不容易通過層層考驗,最后崗前實習才發現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樣,“這時候別的offer都放棄了,后悔也來不及了。”
長視頻標簽體系統籌、內容質量與用戶體驗、平臺治理策略……記者瀏覽幾家大型互聯網企業校招網發現,招聘崗位的名稱雖然看上去“高大上”,但單看名字基本搞不清實際工作內容。比如某公司提供的“內容質量管培生”崗位,職位描述一欄中寫道:“負責產品質量與內容安全監控,監督內容質量工作執行情況,對風險內容進行排查,提升效率與安全性……”但曾在那實習過的畢業生小徐向記者透露,該崗位的工作內容其實就是審核內容、刪帖,不少人來了以后才發現是坑,“一些人選擇辭職,一些人想辦法轉崗,導致崗位人員流動特別大,不少工作都是實習生在做。”
網上真真假假的信息,也讓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畢業生胡川國感到困惑。比起薪酬待遇、發展空間,企業價值觀是胡川國求職中更看重的因素。“我其實非常想從網絡平臺中了解企業文化,包括一些企業‘八卦’,比如有沒有搞‘小團體’,會不會被‘穿小鞋’之類的,如果有這方面的吐槽,無論薪酬多誘人,我都會規避。”但在“反向背調”過程中,胡川國發現,不少企業會做“控評”,把所有負面的、吐槽的內容“刪干凈”,只留下正面信息,“這反倒讓我不敢選了”。
“公司點評功能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業信息的透明度,但不一定能提供有效參考。”一位資深HR提醒,在“職場版大眾點評”平臺上,實際上用戶不認證也能評價,匿名信息真假難辨,也給水軍“控評”留下空間。離職員工點評偏負面、“人均年薪百萬”等留言都可能會造成信息失真、帶來錯誤引導。
在畢業生“反向背調”屢屢碰壁的同時,李家宸注意到,信息壁壘也讓一些中小企業陷入招聘困境——受疫情影響,企業線下招聘受阻,特別是中小企業缺乏知名企業的影響力,其網上招聘信息很容易被淹沒,失去了被畢業生看見、被“反向調查”的機會。他舉例,江北新區一家企業4月初舉行一場線上招聘,收到了30份簡歷,來面試的只有5人,最終入職的只有1人,還有的企業甚至收到三四十份簡歷,最后一個都沒來面試。
要工作,也要詩與遠方
“反向背調”的盛行,折射出年輕一代的擇業觀——工作不僅僅承載著謀生的需求,還寄托著對生活的期待。
作為化工專業畢業生,胡川國很清楚,這個行業的工作性質、辛苦程度,他對加班、工作強度能夠理解,但希望花心思和精力在專業本身上,不想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厭煩“勾心斗角”的工作環境。用他的話說,愿意為完成工作任務吃苦,但不愿為所謂“職場爭斗”受委屈。
而南工大土木工程學院畢業生張飛鵬更看重成長空間,“我很想了解企業的管理制度,有沒有資深的行業‘老師傅’,以及是否有標準化的培養計劃等信息。”在他看來,從學生到“職場人”,需要掌握的隱藏技能還有很多,尤其是建筑行業,要和方方面面的人和事打交道,需要具備綜合的職場能力,“我希望有機會接觸到行業里的老師傅、專家高手,以及參加專業培訓等,提升應對解決復雜、突發問題的能力。”
蘇州大學就業指導中心老師蔣偉輔明顯感受到,在這代年輕人眼里,“好工作”的標準已經發生變化。“學校做過調查,當前平均每位畢業生‘手握’11家企業的‘橄欖枝’,大多數畢業生不愁工作,但與此同時,他們的期待值也更高,希望工作帶給自己的是補給,而不是單純的付出和消耗。”蔣偉輔提到,曾有學生感慨,希望用人單位少一些條條框框的規矩,壓減形式化的工作,“比如,不要讓員工摳PPT細節加班熬夜,他們寧愿用這個精力和時間去做創新性更高的工作。”
求職者掌握更多的主動權,主動了解企業,也是中建安裝人力資源部經理朱玉偉樂于見到的。“只要是求賢若渴的企業,都會很歡迎這種‘反向背調’,因為只有建立在彼此足夠了解基礎上的選擇,才能形成真正穩定的用工關系。”為了迎合年輕人“反向背調”的需求,公司也花了不少心思。朱玉偉介紹,企業會在面試前把整體情況、區域經營業務板塊、人才招聘具體要求,甚至是企業發展的歷史整合成資料發給求職者。而這兩年受疫情影響,中建安裝的招聘也逐漸轉移到“線上”。宣講直播中,他們用工作一兩年的年輕員工取代HR,跟學生在線分享實際感受,“長久來看,真正健康的、高效的求職市場,就應該是一種雙向主動的了解選擇。”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