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已由每斤30元左右降到每斤13元左右,斷奶仔豬已由每頭2000元左右降到300元左右,豬肉、豬苗供應不再緊張,生豬生產已經恢復到往年同期產能。”9月20日,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畜牧站副站長韋淑麗說。
2019年-2020年,一場非洲豬瘟使生豬產業受重創。“零星的開放式養殖的,幾乎全軍覆沒。”韋淑麗說。
“但是這場豬瘟,反而給我們帶來了巨額利潤。”廣西漢世偉畜牧有限公司種豬事業部總經理潘中術透露,“2020年我們整個公司的收入達40億元。”
這是為什么呢?利用恒溫且保持良好空氣交換的先進豬欄及生豬生產和管理技術,大化引進的廣西漢世偉畜牧有限公司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
罕見豬瘟襲擊時,漢世偉僅“剎車”3個月,便恢復規模養殖生產。先進的育種技術讓該公司在六也加司村的六也母豬場和在大化鎮的那角母豬場,保證一頭母豬每次產仔18-20頭。2019年出欄仔豬14.1萬頭,2020年出欄仔豬增加到21.5萬頭。一頭仔豬平均買到0.18萬余元。目前,漢世偉在大化的兩個母豬場,經產母豬存欄數為0.7898萬頭,后備母豬存欄數為0.2337萬頭。今年1-8月出欄仔豬達15.4841萬頭,PSY達到25,預計全年出欄數21萬余頭。
“我們還有一個秘訣,就是全封閉嚴管辦法。”潘中術說,“3公里之內都不允許養殖其他豬種,要養只能養漢世偉繁育的豬種。就是飼養員吃的豬肉,也是自己養殖出來的。”
為廣西漢世偉畜牧有限公司代養肉豬的大化鎮古感村大平臺移民安置區移民圣亞西生態種養場負責人韋華興說,2019年4月,豬瘟之風剛吹來,他們迅速拋售存欄的0.37萬頭商品豬。停產3個月后,韋華興立即引進0.37萬頭仔豬恢復生產。
“因豬肉價格飛漲,公司給每頭豬的代養費達600元。因此這一批肉豬年底出欄,我收入200多萬元。”韋華興笑著說,“現在我已將養殖規模擴大至每批存欄0.74萬頭。”
隨后,大化燎原種養專業合作社、韋明雷養殖場等多個規模養殖場恢復生豬生產。
“漢世偉公司的生豬生產和管理技術,排在先進行列。”大化農業農村局局長黃啟先說,“我們利用這個優勢,扎實為群眾辦實事,貫徹落實河池市第五次黨代會精神,繼續開展‘養豬革命’,推動生豬產業規模化發展。”
因此,大化縣采取“公司+農戶(家庭農場)”的生豬標準化規模化代養模式,由漢世偉畜牧有限公司為農戶搭建特色化農場,提供豬苗、營養技術、飼料生產等全程養殖服務及肥豬銷售。先后引導推動9家存欄1000頭以上生豬養殖企業與廣西漢世偉畜牧有限公司合作,為生豬產業發展配上加速器。
政策扶持是大化生豬恢復生產又一個加速器。2020年12月,大化依托自治區落實支持恢復生豬生產助力產業扶貧項目,組織成立大化毛何生豬專業合作社,建成了年出欄逾萬頭的生豬養殖場,并引導合作社與漢世偉公司合作,專門代養后配母豬。漢世偉公司派出一名技術員與合作社的兩名飼養員一起飼養。
“今年已經代養兩批,第一批0.47萬頭已經出欄,第二批代養的0.57萬頭,前幾天已經出欄0.128萬頭。余下的將視公司的繁育需要有序出欄。”毛何生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笑著說,“漢世偉公司每頭豬每天給4元錢代養費,真是旱澇保收。”
“項目通過核實驗收后,合作社將獲得自治區共200萬元獎補資金。”韋淑麗說。
目前,大化圣亞西生態種養場、大化縣豬保姆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等4個大型生豬養殖場已獲得自治區穩定生豬生產項目資金80萬元。
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圣亞西生態種養場。韋哲攝
同時,落實縣級產業扶貧政策。2020年大化縣發放生豬產業扶貧以獎代補項目金額465.7145萬元,受惠貧困戶0.49萬戶,2.5萬人口。
落實農業政策性保險。使用財政資金414.396萬元和80.1375萬元,分別投保肉豬6.9066萬頭,母豬1.0685萬頭。并加強理賠監管服務,保護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此外,大化多次組織技術人員,多次邀請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教授陳瑤生團隊深入一線開展生豬高效實用飼養及疫病防控技術培訓,為生豬產業保駕護航。優化生豬產業布局,縮小禁養區30平方公里。優化疫情處置和調運監管,支持規模養殖場和屠宰場“點對點”生豬及產品調運。
2020年,大化生豬養殖存欄17.98萬頭,出欄22.1759萬頭。目前全縣共有生豬養殖戶1.2681萬戶,今年上半年生豬存欄21.63萬頭,同比增長31.57%,出欄17.65萬頭,同比增長25.27%。(韋哲 科技日報記者 劉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