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來,市場對“報復性消費”的期望逐漸落空。
數據顯示,今年8月份,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萬億元,同比增長2.5%,增速比上月回落6個百分點,比2019年同期增長3%。
與之對應的是定期存款的高增。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NIFD季報中國宏觀金融》報告指出,今年居民的貨幣窖藏現象仍然明顯。上半年,定期存款增加6.5萬億元,與去年同期增量相近,較2019年同期多增近7000億元。
第一財經記者在網絡上看到不少網友對此的評論,“保本理財退出,不能接受凈值型理財的人只能存定期”、“理財和民間借貸暴雷促進了定期存款的增長”。
個人定期存款高增是否意味著預防性儲蓄上升?與消費低迷是否有直接關聯?造成定期存款高增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解到,近兩年來,定期存款高增由多種因素導致,包括金融市場利率走勢、結構性存款壓降、商業銀行流動性新規影響、疫情對消費活動抑制、各類理財產品收益率吸引力下降、通脹走低等等。
國人更愛存錢,但不應簡單歸結為消費信心不足
近日,微博上一則關于預防性存款與消費低迷內容的帖子引發了網友的討論與關注。
該帖中引用了四大行個人定期存款增速以及今年以來的消費數據,消費數據疲軟反映出國民消費信心正在回落,國人正從2017年的盡興消費轉變為選擇把錢存起來,國內經濟恢復路且還長。
根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從工農中建四家國有大行個人定期存款以及個人定期存款同比增速來看,個人定期存款呈現逐漸增多趨勢,同比增速也從2019年的負增長,轉變為兩位數增速。這些都反映出,國人開始熱衷于銀行定期存款。
單位:(萬億元)
(單位:%)
近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布《NIFD季報中國宏觀金融》報告指出,今年居民的貨幣窖藏現象仍然明顯。上半年居民存款增加7.4萬億元,低于2020年同期、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其中,活期存款增加9391億元,低于過去兩年同期增量,而定期存款增加6.5萬億元,與去年同期增量相近,較2019年同期多增近7000億元。定期存款高增,反映出居民的消費意愿不強,這與當前消費數據修復困難是相對應的。
對于國人對定期存款偏愛度的上升,有觀點認為,這是由于疫情導致的暫時性因素,消費復蘇乏力,居民出于預防性儲蓄考慮,會增加儲蓄,減少消費,但不應簡單歸結為消費者信心不足。
光大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張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兩年定期存款多增有可能主要受到四種因素的影響:第一,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的利率較低,投資于其的資管產品收益率也因此下降,這增加了定期存款相對于資管產品的吸引力;第二,金融管理部門綜合施策壓降結構性存款規模,其中一部分結構性存款轉化為了定期存款;第三,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市場主體投資意愿有所下降,更傾向于獲取穩定且適中的回報,定期存款剛好可以滿足其要求;第四,在流動性匹配率等監管指標的考核要求下,銀行增加了定期存款的營銷力度。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也表示,2020年與疫情有關,疫情對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去年特殊年份,民眾加大預防性儲蓄;疫情也對人們的消費活動構成一定抑制;國內逆周期調控,市場利率下降導致各類理財產品、各類寶的收益率隨之降低,吸引力下降;以及通脹走低等都可能推動居民增加定期存款。
“近年由于疫情及全球經濟形勢復雜,人們預防性儲蓄較之前略有上升,這點可以從居民儲蓄及零售方面消費數據得到一定佐證。比如,疫情或散發病例制約人們出行消費;但國內消費或內需表現受多種因素影響,房地產調控趨嚴,此前對經營貸及消費貸監管規范,結構性存款壓降,都會對居民存款、貸款構成影響。”周茂華對記者說。
非銀存款穩步增加
紅塔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奇霖曾在研報中指出,預防性儲蓄現象,在2003年(非典時期)和2020年(新冠疫情)都出現過。不同的是,非典暴發后,北京居民的儲蓄率出現跳漲,但在兩三個季度后,儲蓄率就重新下滑,回到往年平均增速上。同時,消費在短期下行后,也很快回到了上行通道;而新冠疫情暴發后,居民儲蓄率也出現了明顯上行。但截至2021年一季度都沒有看到儲蓄率的明顯回落。
李奇霖認為,這種長時間的高儲蓄、低消費行為就不能僅僅歸因于疫情導致的預防性儲蓄了。居民持續性的減少消費,更有可能是有某種長期的原因,使得居民的資產端和負債端出現了改變,而疫情則將這一因素進一步強化。
值得注意的是,國民更愛儲蓄、投資意愿大于消費意愿。這從央行發布的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中可以得到印證。2021年二季度報告顯示,在消費、儲蓄和投資意愿方面,傾向于“更多消費”的居民占25.1%,而傾向于“更多投資”的居民占25.5%,而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則占49.4%。
(單位:%)
另外,央行披露的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下稱“非銀存款”)數據也反映出證券市場的吸引力。
非銀存款在概念上主要包含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如券商、信托、保險、基金等)托管在商業銀行中的各類賬戶資金。央行在金融統計數據中公布的非銀金融機構存款乃是月度增量,其指標展現的是非銀機構在月度時間范圍內資金的流向(流出或流入)。
Wind資訊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以來,非銀存款穩步增加,其中2月非銀存款增加1.61萬億元,7月增加近萬億元。在市場看來,非銀金融機構存款每次破萬億的背后,都有股市投資熱情高漲、全民炒股的影子。
(單位: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儲蓄率開始向常態回歸的信號正逐漸顯現。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在《NIFD季報宏觀杠桿率》報告中指出,從居民消費和可支配收入的同比增速來看,在今年一季度已經出現了交叉,即消費增速超過了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且二者之間的差距在二季度還在拉大。由此我們基本可以判斷,居民儲蓄率自2021年以來開始了下降的趨勢,逐漸向過去幾年的穩定狀態回歸。
該報告認為,從趨勢上看,居民消費處于平穩的恢復狀態中,且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受基數效應的影響,二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比增速低于一季度,但居民消費支出同比增速還要高于一季度。總體上看,當前消費增速并未恢復到位,仍處于潛在增速之下,這也是二季度實際GDP增速放緩的部分原因。未來一段時間,居民消費有較大恢復空間。尤其是當房地產價格趨穩,以及經濟增速仍保持較高水平時,更有利于鼓勵居民提高消費支出,帶來居民儲蓄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