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不再是“活在博物館里的古董”,鄉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鄉”9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輿情實驗室、中國旅游報聯合阿里巴巴發布了《2021非遺電商發展報告》。
報告顯示,過去一年,14個非遺產業帶在淘寶天貓年成交過億,近一半位于縣域及以下地區;年成交超百萬的店鋪中,西部省份增速連續兩年超過其他地區; 還有超過67%的受訪淘寶非遺店主在店鋪經營中找到了手藝傳承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輿情實驗室首席專家劉志明教授認為,走進衣食住行里的非遺才能更好地傳承。促進非遺消費、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是非遺保護傳承最有效的途徑。
當前,我國國家級非遺名錄代表性項目共計1570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42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達到63.29歲,愿意繼承衣缽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但在淘寶上,非遺傳承開始呈現年輕化和高學歷的特征。據悉,在接受問卷調研的淘寶手藝人中,接近40%是像孟祥君一樣的90后;65%是本科及以上學歷。
非遺,在歷史中傳下來,因市場而活下來。電商,讓許多非遺不再身處被遺忘的角落。報告認為,“非遺+電商”模式直接拉近了非遺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帶來了更大的經濟價值空間,進一步激發非遺傳承積極性。
和兩年前相比,開通淘寶直播的非遺店鋪數量增長了115%;過去一年里,淘寶非遺直播場次達380萬場,8成成交來自商家自播。通過直播,更多非遺飛入尋常百姓家,非遺傳承也有了新的載體。
《報告》顯示,淘寶天貓平臺上非遺消費者數量、人均消費支出連續三年增長。購買非遺商品成為了年輕人的潮流。超過67%的非遺淘寶店主在店鋪經營中找到了傳承人;72%的受訪手藝人表示,淘寶是他們主要的銷售渠道。超過一半的受訪非遺手藝人淘寶開店之后增加了雇工人數,一半以上的淘寶非遺店主有計劃新招員工。
3年前,淘寶店“VINE維內”主理人兼設計師孟祥君回到老家山東沂南創業,帶著一群會非遺草編的奶奶們,打造原創草編包品牌。迄今為止,他的團隊在沂南縣和周邊縣市設立了5個工作站、70多個加工點,累計帶動2000余個會草編的留守婦女就業。
孟祥君說:“傳承非遺是國家文化自信的體現,但非遺技藝需要真正融入當代生活中,才能讓更多年輕人關注、熱愛、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