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規劃及“雙碳”目標指引下,軟件與汽車行業的快速融合,不僅重塑了汽車業,還帶來了未來出行之變。
軟件產業出現新機遇
過去,軟件只是汽車的一部分,而如今,軟件的水平則決定了汽車的價值。
近日,在2022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的“未來出行變革論壇”上,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發布了《2022 中國汽車軟件產業發展白皮書(框架)》(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顯示,2023年全球汽車軟件市場規模將超275億美元,軟件和服務能力成為未來汽車產業最重要的競爭力。
隨著“新四化”的逐步推進,軟件在汽車產品開發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日益凸顯。業界認為,“軟件定義汽車”已成為共識,它將在技術、產品、運營理念、組織架構等方面給汽車產業帶來全面轉變,而汽車的進化過程,也給軟件產業帶來了更多新機會。
據《白皮書》透露,2018年全球汽車軟件市場規模僅65.4億美元,2022年該數據或達到215.17億美元,2023年預計將超過275億美元。具體到中國汽車軟件行業,2018年市場規模為171億元,預計2022年將達到264億元,2023年可能會增長至351億元。
中國軟件行業協會智能網聯汽車行業分會秘書長張健則從另一個維度對汽車軟件的發展做出了量化比較。他說:“一輛2025年生產的智能汽車代碼量預計將達到 7億行,相較于2022年將增加2.3倍,汽車軟件開發需求將爆發式增長,整車軟件成本占比將大幅提升”。
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閆建來看來,汽車軟件市場規模近年來之所以能迅速增長,根本原因是汽車產業已經進入了深度的變革期。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ECU(電子控制單元,也被稱為“行車電腦”)開始不斷上車,在這一過程中,汽車軟件以和硬件深度耦合的方式得到了發展。現如今,不同車型的硬件配置已逐漸趨同,成本和功能改善空間有限,而新能源和智能化逐漸獲得成功,軟件水平開始成為車企打造差異化的重點。
不同于傳統汽車,智能電動汽車通過全新的軟件技術,能夠為車主創造豐富的可感知價值和更安逸的駕駛體驗。于是,我們看到,全球越來越多的整車廠、零部件廠商以及谷歌、蘋果、華為、百度等科技公司開始投入智能化汽車的研發中來。
由此可見,汽車制造的技術壁壘早已由傳統三大件以及零部件的集成能力轉變為代碼研發的能力,而隨著汽車電動化、智能化不斷升級以及軟件生態的逐漸繁榮,汽車軟件開發需求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整車軟件成本占比也會隨之大幅提升。
張健預測:“未來三年,基于多維數據融合的應用軟件將成為產業發展重點,由整車企業和軟件企業共同主導的產業生態將逐步構建。”
汽車軟件安全成為焦點
為什么汽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開始從機械能力轉向軟件服務能力?為什么無論車企還是軟件企業,都在發力汽車軟件?答案是,他們都想通過軟件最大限度地挖掘汽車全生命周期的價值。
然而,隨著汽車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如何保障汽車軟件安全,成了擺在所有人面前的新課題。
2013年,黑客通過Uconnect軟件入侵了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數十萬輛汽車,導致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最終在美國召回了140萬輛汽車;2015年,兩名信息安全研究人員在10英里外遠程奪取了一輛切諾基吉普的控制權……
據知名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預測,到2023年,全球聯網汽車數量將達到7.75億輛,而無鑰匙進入、娛樂系統、遠程控制單元和連接智能手機等功能將會在更多的車型上配備。如果汽車軟件的安全得不到保證,那么上述案例便是前車之鑒。
不少專家認為,未來汽車的安全并非只由機械物理結構來決定,而是越來越倚重軟件和算法控制。當軟件開始定義汽車,汽車的安全與健康也被重新定義,汽車的安全評級將不僅僅只依靠碰撞測試,還需要在軟件層面得到更高的重視。
針對這一狀況,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在本次論壇的致辭中表示,隨著“軟件+汽車”等多個產業的跨界協同創新,我國智能網聯汽車逐漸形成了覆蓋車、路、云、智能城市交通和智慧城市的生態系統,在自動駕駛系統集成激光雷達、算法、智能座艙等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上也取得了突破。但他強調,沒有軟件安全,就無法成就智能網聯生態。中國亟須構建智能網聯汽車安全可信的軟件生態,需要加強在軟件開發生命周期的每一個階段和整個軟件供應鏈中的軟件安全保障。
中國軟件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陳寶國也認為:“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不僅帶來了汽車產品變革,同時也給軟件企業帶來了新機遇,但缺少‘根技術’的現實將激勵行業同仁在汽車操作系統、自動駕駛算法等領域加大協同創新力度。”
為此,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發出倡議,呼吁“車、路、云、網、圖”相關軟件企業、汽車企業、汽車產業研究機構、科研院所、行業組織秉持開放心態,堅持互利共贏、堅持技術創新、堅持協同合作。
技術變革探尋未來出行
在“十四五”規劃及“雙碳”目標指引下,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與汽車行業的快速融合,還帶來了未來出行之變。
業內人士表示,自從我國提出“雙碳”目標后,未來整個交通鏈條,包括交通制造、能源供給、超級計算、數字交通,都將納入到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的范疇。其中,作為公路交通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汽車產業的綠色轉型和變革對我國實現“雙碳”目標至關重要。
此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印發了《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的交通工具比例將達到40%左右,乘用車和商用車新車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分別比2020年下降25%和20%以上。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則預計,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與油電混合動力汽車將各占當年新車銷量的50%。新能源車之外的新車平均油耗在2025年、2030年和2035年三個時間點分別達到百公里5.6升、4.8升和4.0升。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巨大的市場規模優勢,特別是新型基礎設施和快速發展的現代化智慧城市建設,將有力推動汽車消費的升級。同時,我國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為未來出行發展變革提供了堅強保障。
此次論壇上,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王都表示:“中國已經具備全球規模最大、品類最全、配套最完整的汽車工業體系和超大規模市場,是全球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技術創新和前瞻科技應用的前沿陣地。”
而“‘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正是能源變革與技術變革相融合的完美交匯點”,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閆建來認為,汽車產業是能源代替和降低碳排放的先行者:在“雙碳”背景下,我國可以通過新能源車和智能網聯汽車兩個主線實現換道超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我國具有極大的先發優勢;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以軟件為基礎,“車、路、云、網、圖”五位一體協同發展正加速演進。(記者 傅勇 方悅)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