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企業的野蠻生長被狠踩了一腳“剎車”。回首2021年,“反壟斷”成為互聯網行業發展繞不開的關鍵詞之一。強化反壟斷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互聯網巨頭頻頻“吃罰單”、國家反壟斷局正式掛牌……一樁樁標志性事件表明,互聯網正在告別野蠻生長,進入一個新時代。
強監管信號貫穿全年
實際上,互聯網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問題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作為2021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
反壟斷工作幾乎已經成為貫穿2021年市場監管的主旋律。“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了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是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貫徹和落實。”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
2021年,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出臺的《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為我國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制定了統一規范,標志著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步入常態化。
2021年10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修正草案)》公開征求意見。這是我國反壟斷法實施13年來的首次大修。值得注意的是,針對數字經濟領域壟斷行為的規制,成為此次修法的主要內容。
為了貫徹中央的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工作要求,2021年11月18日,國家反壟斷局正式掛牌,將前身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直屬局升級為副部級國家局,這同樣體現了反壟斷體制機制的進一步完善。
2021年12月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防止資本野蠻生長。
巨頭企業接連“吃”罰單
在釋放出強監管信號后,有關部門在處罰的強度和力度上也并沒有手軟,巨頭企業多、處罰力度大、罰款金額高成為反壟斷監管新特點。
2021年3月12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互聯網領域十起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對12家企業分別處以50萬元罰款。此次被處罰的企業不乏騰訊、滴滴出行、百度等互聯網巨頭。
2021年7月7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互聯網領域二十二起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涉及滴滴、阿里巴巴、騰訊、蘇寧等公司,對涉案企業分別處以50萬元罰款。
國家反壟斷局數據也顯示,截至2021年11月20日,與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以及經營者集中等相關的行政處罰案件大幅上升至110件,遠高于過去五年年平均25件左右的案件數,相關行政處罰規模也大幅上升。
華東政法大學競爭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翟巍表示,由于頭部平臺企業擁有龐大的規模與體量,它們是實施壟斷行為的高危群體。基于此,它們唯有嚴格遵循反壟斷法的要求,完善自身的反壟斷合規機制,才能有效避免發生壟斷行為。在當前強化監管模式取代包容審慎監管模式的時代背景下,大型互聯網公司實施的“殺手并購”、混合并購等收購行為無疑將面臨更加科學的評估與更趨嚴厲的監管。
同樣是在2021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還開出了國內反壟斷史上最大的罰單,“吃”罰單的仍然是一家互聯網巨鱷。2021年4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阿里巴巴在中國境內網絡零售平臺服務市場實施“二選一”的壟斷行為,作出處以182.28億元罰款的行政處罰決定。
互聯網企業通過投資并購等方式實現業務版圖擴張的情況屢見不鮮,但在反壟斷聲浪下,企業的收并購不能再無序發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于2021年1月25日對騰訊收購中國音樂集團股權涉嫌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進行立案調查,并在六個月后對騰訊作出責令解除網絡音樂獨家版權等處罰決定。
此外,對未成形的壟斷實施管制也同樣重要。2021年7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根據反壟斷法第28條和《經營者集中審查暫行規定》第35條規定,依法禁止虎牙公司與斗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合并。這也是我國互聯網企業首張“經營者集中”的行政禁令。
商業模式回歸互聯互通
近年來,平臺間利用技術措施屏蔽競爭對手鏈接的現象屢見不鮮,也給用戶造成了困擾。在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的大趨勢下,互聯網企業的商業模式也悄然發生著改變,一場“破冰之旅”徐徐拉開序幕。
早在2021年4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會同中央網信辦、國家稅務總局召開互聯網平臺企業行政指導會,提出網絡平臺企業要做到“五個嚴防” 和“五個確保”,依法合規發展,其中明確要“嚴防系統封閉,確保生態開放共享”。
在2021年9月13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工信部明確要求各互聯網平臺務實推動解決即時通信屏蔽網址鏈接問題。長期以來人為“設墻”、平臺間屏蔽封殺的行業頑疾終將被解決,開放、共贏的互聯網生態已是大勢所趨。
在有關部門的督促下,互聯網平臺間那面堅不可摧的“圍墻”終于開始出現裂縫,直至倒塌。2021年9月17日,微信對外發布《關于〈微信外部鏈接內容管理規范〉調整的聲明》,宣布即日起微信個人用戶可在一對一聊天場景中訪問外部鏈接。
兩個月后,微信再度為外部鏈接“松綁”,稱點對點聊天場景中可直接訪問外部鏈接,并將在群聊場景試行開放電商類外部鏈接直接訪問功能。目前微信可以在點對點聊天中直接跳轉電商購物外部鏈接,并完成購買支付等流程。
近日,美團和快手也達成互聯互通戰略合作。美團將在快手開放平臺上線美團小程序,為美團商家提供套餐、代金券、預訂等商品展示、線上交易和售后服務等完整服務能力,快手用戶將能夠通過美團小程序直達。目前,美團小程序已率先完成餐飲品類的試點上線。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從背景上來看,國家對于具有壟斷性質的巨型互聯網平臺正在不斷推進反壟斷治理,關于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的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出臺,法律更具體化,立法更成熟了。
未來反壟斷將走向何方
互聯網長期的野蠻生長告一段落,隨著反壟斷工作的不斷深入推進,未來監管方向和重點又將發生哪些變化?
翟巍表示,回顧2021年的反壟斷工作,首先其執法涵蓋面廣,涉及眾多行業。它們既包括電子商務、外賣餐飲等互聯網平臺經濟行業,又涵蓋原料藥等傳統行業。與此同時,反壟斷執法日益規范化與標準化,以指南為代表的多項反壟斷規范性文件頒布生效,這有力推動了反壟斷執法的規范化與標準化進程。
除此之外,國家反壟斷局及各省局與各行業監管機關初步形成聯動反壟斷格局。例如,2021年工信部、銀保監會等行業監管機關也采取了行業反壟斷措施。由于反壟斷司法訴訟案件數量顯著上升,反壟斷司法訴訟與反壟斷執法已經逐步成為并駕齊驅的反壟斷法“兩翼”實施機制。
展望2022年,翟巍認為,未來反壟斷監管將呈現科技化、常態化與持續化特征,其目標是為了“以監管促創新”與“以監管促發展”,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提升社會公眾福祉。
翟巍預測,2022年反壟斷執法、司法機關可能在以下領域進一步加強監管。一是反壟斷執法、司法機關可能針對“大數據殺熟” “算法共謀”等新型壟斷行為設定精細化與明晰化的監管標準;二是反壟斷執法、司法機關可能采用更具科學性、穿透性、前瞻性的新型監管工具與手段;三是由檢察機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主導的反壟斷公益訴訟案件將日益增多;四是數據驅動型的壟斷行為可能成為反壟斷監管重點對象。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王鵬則認為,未來反壟斷監管的范圍或許也會更加廣泛,不再僅限于平臺壟斷、“二選一”等。隨著新的商業行為和商業模式的出現,“壟斷”的定義和范圍也會隨之變化。從監管手段來看,未來可能更偏重于信息技術治理,包括智能監管等,更加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和系統也將對反壟斷領域的舉證和執法起到促進作用。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