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識解析體系作為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內容,經過三年多的規劃建設,已實現從0到1的突破,進入快速發展期。近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了一個最新數據,在業內引起不小的關注,我國工業互聯網標識注冊量已突破200億,超額完成第二個工業互聯網三年行動計劃提出的到2023年標識注冊量超過150億的目標,而這一過程僅用不到半年時間,標識解析體系創新賦能效應凸顯。
半年完成三年目標,標識注冊量激增
標識解析體系作為工業互聯網的“神經系統”,已經從“概念期”進入應用加速落地的“爆發期”。正如業界所看到的,標識注冊量從1億到100億用了一個年多時間,而從100億到200億僅用不到半年時間,我國工業互聯網標識注冊量經歷指數級增長,實現驚人的躍升,而這一趨勢還將繼續加劇。
還有值得關注的是,除了提出標識注冊量超150億外,新的工業互聯網三年行動計劃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增強行動中提到,到2023年要引導企業建設二級節點不少于120個、遞歸節點不少于20個、標識解析量日均達千萬次量級。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已上線二級節點134個,標識注冊量突破200億,頂級節點日均解析量達到1200萬次,以國家頂級節點為中心的融合型標識解析體系架構已經建成。
從這一組數據來看,新的三年行動計劃提出的任務和工程目標,大部分都已超預期完成。尤其是二級節點作為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向上對接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向下對接企業標識節點及應用系統,提供標識注冊、標識解析、運行監測等功能,是推動標識解析體系建設、應用發展和產業生態構建的重要環節。
隨著越來越多的二級節點啟動上線,以及相關應用逐步深入,是工業互聯網標識注冊量激增的原因,而這現象從某種程度上表明了我國的工業互聯網已進入實踐深耕應用落地階段,邁入快速成長期。
當前,國內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取得階段性成果,北京、廣州、上海、武漢、重慶五大國家頂級持續穩定運行,并且已具備標識注冊和解析、數據同步和可視化、安全保障以及多種異構標識解析等能力,本地解析時延達到毫秒級,解析成功率大于99.99%。此外貴陽及南京兩個預備節點處于加速建設,形成“東南西北中”布局,并與Handle、OID體系實現對接,面向全球范圍提供解析服務。
量變引起質變,應用實踐成效顯著
量變引起質變,工業互聯網標識注冊量的激增,使得標識解析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也在不斷擴展。
截至2021年5月底,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已覆蓋23省區市的28個行業,涵蓋數十個場景,接入企業超過15000家。不僅在汽車制造、航空航天、船舶制造、工程機械、食品、醫療器械等領域快速落地,更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得到廣泛的應用,與支付寶、中移物聯、阿里IoT、商米等公共終端對接,拓展了標識在2C領域的應用能力。與此同時,像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我們出行必備的“健康碼”就是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的一種應用。
我們知道標識解析可以解決機器和物品“黑戶”問題,使得它們都擁有一張屬于自己的“身份證”,在整個全生命周期每個環節都能做到有跡可尋。如在疫情期間,將標識解析應用到進口冷鏈產品防疫追溯過程中,在產品售賣后,消費者通過掃碼可進行產品全生命周期溯源、防偽竄貨、數字營銷等。不僅有效控制進口食品沾染病毒后傳播,改善貨物積壓,提升流通效率,更使得消費者重拾對進口商品的信任。
除此之外,某一企業在智能化生產管控環節中應用標識解析之后,不僅解決了以往物料標識種類繁多、數據采集管理困難(管不了),只有靜態標識無數據、缺少動態解析無法使用(查不著),各種物料數據格式不同、供應鏈上下游數據無法互通(看不懂)等問題,最終實現“一碼全覽、追根溯源”“一碼多識、分權管控”以及“一碼到底、協同制造”的創新型應用。
與此同時,更有企業通過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和用戶直接建立聯系,用戶掃碼就可以和工廠直接交互,對產品提出需求和建議,為個性化定制打下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新的三年行動計劃更提出要構建基于標識解析的區塊鏈基礎設施,支持各地部署不少于20個融合節點,提供基于區塊鏈的標識資源分配、管理、互操作等基礎服務。去年八月底,在工信部專項支持下,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牽頭建設的國家級工業互聯網與區塊鏈融合新型基礎設施——“星火·鏈網”全面啟動。“星火·鏈網”依托工業互聯網標識的數據資源,融合各類企業和設備的身份信息,通過新型標識的生態體系,提供統一的可信企業身份管理和信任服務(企信碼),實現跨域的信息實施共享,打破信任孤島,形成完備的信任鏈條,為用戶提供便捷、可信的身份服務。目前,已在北京、武漢、重慶、濟南等省市落地,接入四川“蜀信鏈”、廣西“桂鏈”等多個聯盟鏈。
標識解析整體仍處于初級階段
雖說國內標識解析已實現從0到1的突破,但此前記者采訪到不少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企業,他們很明確的說,雖說國內標識體系的建設取得不錯的進展,但最為關鍵的應用環節仍處于初級探索階段,不少企業對標識解析仍存在認知匱乏的問題。盡管目前在一些垂直領域已經形成了一批可復制的標識應用標桿,但標識解析體系仍是一個新事物,圍繞標識體系的產業生態還有待完善。如,私有標識導致企業內外大量數據孤島問題、標準化問題、安全問題等都是企業應用標識的“絆腳石”。
因此,完善標識解析技術標準和建立標識解析管理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認為,今年6月1日正式實施的《工業互聯網標識管理辦法》恰逢其時且意義重大,不僅明確了產業實踐中的基本共識,還規范了標識解析體系的發展方向、體系架構、參與主體、監管職責等,并形成業界共識。要推動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健康發展,需持續推動標識解析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探索新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而這需要工業界和IT界共同努力。
從2019年10月到2021年5月,不到兩年時間,工業互聯網標識注冊量實現從1億到200億的大跨越,顯現出滿滿的活力,雖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要實現規模應用道阻且長,但前景可期。(記者 王改靜)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