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全力推動大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各地方為貫徹《規劃》要求,推動《規劃》落地實施,有必要系統梳理“十三五”時期產業進展和優勢短板,分析研判“十四五”時期產業趨勢和方向路徑,為新時代推動大數據產業發展開好局、起好步打下堅實基礎。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自2017年開始,連續五年開展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水平評估和趨勢研判工作,對各地“十三五”時期大數據產業進展階段、發展特點、模式路徑以及重大趨勢進行了深入研究,以期為推動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回眸“十三五”,我國大數據產業蓬勃發展,整體呈現梯級分布、路徑多樣、集聚發展三大特點
2017—2021年間,按照《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的“建立大數據發展評估體系”的要求,我們聚焦基礎環境、產業發展、行業應用3個關鍵領域,經過5年迭代優化,形成了由3個一級指標、13個二級指標、40余個三級指標組成的中國區域大數據產業發展水平評估工具箱。在5年的評估工作過程中,評估工具箱保持一級、二級指標的延續性、穩定性,并根據年度產業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新趨勢對三級指標進行優化調整,確保既從主體方向上體現產業發展的持續性和可比性,又從細分領域引導產業發展新方向和新任務。
通過5年評估,從總體看,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水平整體呈現從東南沿海向中西部內陸地區梯級下降的特點,先進省市從環境優化、產業發展到行業應用全面發力,后發省市立足獨特優勢加快特色趕超,推動全國逐步形成了以8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為引領、多區域集聚的良好發展格局。
(一)梯級分布特征明顯,東部地區整體領先,中西部追趕勢頭強勁
“十三五”期間,我國東部地區大數據產業整體發展水平最高,5年來總指數和平均指數排名“雙優”,北京、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山東、福建7個省市一直位居全國前10名;中西部地區發展勢頭強勁,四川、湖北、貴州、重慶、安徽等亦多次入圍前10榜單。
“十三五”期末,通過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大數據發展水平及其當年的GDP進行關聯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各地區的大數據產業發展狀況分為四類。一是蓬勃發展型,這類地區經濟基礎與大數據產業發展水平均好于全國平均水平;二是潛力型,這類地區經濟基礎良好,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大數據產業發展雖相對落后,但具備趕超發展的潛力;三是特色引領型,這類地區經濟基礎相對落后,但大數據產業發展水平好于全國平均水平;四是起步型,該類地區大數據產業發展水平和經濟基礎均弱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東部地區整體表現亮眼。此外,西部地區的四川、中部地區的湖北表現優異,也形成了產業發展與經濟基礎并強的局面。
(二)發展路徑豐富多樣,第一梯隊均衡發展,第二梯隊特色趕超
“十三五”期間,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立足本地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積極探索大數據產業發展模式,逐步形成了均衡發展型、環境帶動型、產業驅動型、應用牽引型四類模式。
第一類均衡發展型,地方經濟基礎雄厚、理念先進,致力于推動基礎環境、產業發展和行業應用協同全面發展。以“十三五”期末數據為例,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第一梯隊的省市主要屬于均衡發展型,其中尤以江蘇、上海和四川為突出代表。
第二類環境帶動型,以優化產業發展環境為切入點,圍繞完善政策環境、健全組織機構、夯實基礎設施、強化集聚示范等維度,以良好環境吸引企業主體、資金、人才等產業要素集聚。如貴州、河南在“十三五”期末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排名雖位列全國第11和第13,處在第二梯隊,但其大數據產業發展環境較好。以貴州省為例,“十三五”期間,貴州省以完善基礎環境為立足點,依托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相關政策,建立健全組織機構,發揮集聚示范作用,不斷推動大數據產業發展邁向新臺階。
第三類產業驅動型,立足本地產業優勢,大力引培優勢企業、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和水平,加快數據資源體系建設,以產業發展驅動大數據整體進步,其中以北京市最為典型。“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大數據產業的產業發展指數始終位于全國前列,在企業數量、企業競爭力、創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第四類應用牽引型,圍繞本地產業特色和發展需要,積極拓展行業應用,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實現大數據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進而牽引本地大數據產業發展。如重慶、安徽大數據發展指數排名雖位列全國第12、第14,處在第二梯隊,但其大數據行業應用較強,已逐步形成應用牽引型發展模式。
(三)地區集聚效應凸顯,綜合試驗區引領作用顯著,國家重大戰略區域逐漸成為大數據產業集聚發展重要載體
“十三五”期間,以8大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為引領,多區域集聚發展的格局日益凸顯。從5年的評估結果看,8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示范引領作用明顯,在全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總指數中總體占比均接近40%,廣東省、北京市、上海市等更是長期占據綜合排名前5,在全國大數據發展總指數中占比平均超過15%。受益于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的深入實施以及數字產業集群建設加速推進,以北京、廣東、浙江、江蘇等省市為引領,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國家重大戰略區域為依托的大數據產業集聚發展步伐加快。各集群以釋放數據要素價值為核心,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大數據技術產品研發、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等方面協同發力,推動大數據產業發展模式和區域發展格局持續優化。
展望“十四五”,我國大數據產業潛力巨大,將著力推動五大轉變
展望“十四五”,我國大數據產業將有可能在數據要素市場、產業基礎能力、產業鏈優化升級、行業融合應用、產業規范治理等方面實現“五大轉變”。
(一)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提速,市場化配置從理念設計走向落地實踐
隨著數據要素市場頂層設計不斷完善,以及廣東、江蘇等地方實踐的深入開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將在制度規范、運營模式、交易機制等方面形成一批地方特色模式、特色路徑,數據要素規范有序流通、高效公平配置、充分開發利用的發展格局將初步形成。數據產權界定、價值評價等基礎理論研究加快推進,將有可能在技術支持、動態衡量、場景驅動等條件下取得階段性進展,數據要素價值評價將在金融、能源、政務等基礎較好的領域率先實現突破。
(二)產業基礎能力穩步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從分散同質邁向錯位協同
在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部署下,以數據中心為代表的數字基礎設施將加快突破,在區域協同、數據流通、算力普惠等方面形成合力,進一步增強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基礎優勢。
數據中心統籌推進、一體建設態勢明顯,(超)大型數據中心規模化建設布局持續優化,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8個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領先發展,在區域數據中心集群建設、算力協同調度機制突破、市場化運營模式創新等方面率先突破。“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實施,在突出地區優勢、補足發展短板的原則下,將推動東西部地區數據中心差異化、協同化建設。
(三)產品服務體系加快完善,產業鏈發展重心從建鏈補鏈轉向優鏈強鏈
經過5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貫穿數據全生命周期的大數據產品和服務體系。
在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數字技術主導權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擁有關鍵技術能力的大數據企業將更加注重基礎平臺、數據存儲、數據分析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的自主研發,數據采集、存儲、處理、應用等部分領域關鍵技術短板將有所突破。面向大量數字化轉型需求,企業將更加注重提升定制化、體系化的綜合解決方案能力,強化系統運營增值服務,拓展價值創造空間。受數據要素市場政策紅利拉動,數據標注、治理、流通、交易等新興服務業態快速興起,大數據產業鏈將持續優化完善。
(四)融合應用市場加速繁榮,場景挖掘將從邊緣淺層向核心深層拓展
隨著大數據融合應用場景挖掘持續向核心業務環節、更深層次拓展,應用廣度、深度和強度將大幅提升,推動我國大數據融合應用市場加速繁榮。
從應用場景覆蓋環節看,大數據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將從管理、服務等邊緣環節加快向生產、制造等核心環節深入拓展,通過行業知識、業務、流程的數據化、算法化、模型化,賦能“產業大腦”系統,形成服務于產業發展的動態感知、敏捷分析、全局優化、智能決策等強大能力。
從應用場景覆蓋層次看,大數據應用將從描述性、預測性等淺層應用向決策指導性等更深層次分析應用延伸,企業運營管理決策優化、供應鏈精準管理、基于數字孿生體的制造執行、跨系統跨產業鏈的綜合性分析等深層次應用將加速涌現。
(五)產業生態日趨規范有序,行業治理從無法可依進入有章可循
隨著《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發布實施,細分領域以及地方的條例規定將加速出臺,為大數據產業規范有序發展提供重要遵循。數據安全、數據采集、隱私保護、個人信息處理等方面的治理規制將持續完善,大數據企業無節制采集用戶信息、泄露個人隱私數據、大數據殺熟、算法歧視等問題將得到集中整治。大數據行業治理的技術手段、監管機制等正加快成熟,符合大數據產業發展特點和需求的治理體系將逐步形成。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