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官網消息,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以系統推進,政策協同;政府主導,各方參與;強化激勵,硬化約束為工作原則,到2025年,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基本完備。以生態保護成本為主要依據的分類補償制度日益健全,以提升公共服務保障能力為基本取向的綜合補償制度不斷完善,以受益者付費原則為基礎的市場化、多元化補償格局初步形成,全社會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顯著增強,生態保護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動的局面基本形成。到2035年,適應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基本定型。
《意見》指出,要聚焦重要生態環境要素,完善分類補償制度。建立健全分類補償制度,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確保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落實到位。針對江河源頭、重要水源地、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蓄滯洪區、受損河湖等重點區域開展水流生態保護補償。逐步探索統籌保護模式,生態保護地區所在地政府要在保障對生態環境要素相關權利人的分類補償政策落實到位的前提下,結合生態空間中并存的多元生態環境要素系統謀劃,依法穩步推進不同渠道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統籌使用,以靈活有效的方式一體化推進生態保護補償工作。
圍繞國家生態安全重點,健全綜合補償制度。加大縱向補償力度,結合中央財力狀況逐步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規模。突出縱向補償重點。對青藏高原、南水北調水源地等生態功能重要性突出地區,在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測算中通過提高轉移支付系數、加計生態環保支出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推動其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居于同等財力水平地區前列。改進縱向補償辦法。根據生態效益外溢性、生態功能重要性、生態環境敏感性和脆弱性等特點,在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中實施差異化補償。健全橫向補償機制。鞏固跨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試點成果,總結推廣成熟經驗。
《意見》指出,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快推進多元化補償。完善市場交易機制,拓展市場化融資渠道并探索多樣化補償方式。研究發展基于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等各類資源環境權益的融資工具,建立綠色股票指數,發展碳排放權期貨交易。引導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擴大綠色產品生產,加快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