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結模式基金產品發行迎來爆發年。今年以來,已有80只新發行產品采用券結模式,新發數量超去年全年,合計發行規模超1200億元。
年內新發券結產品80只
規模超1200億
截至9月24日,今年已有80只新發產品采用券結模式,數量超去年全年,合計發行規模為1213.55億元。在券結產品持續發力下,目前市場存續券結產品也達到197只。從規模來看,今年以來首發超過10億的券結產品共25只,其中6只超過50億。
9月以來,就有9只基金采用券結模式,既包括博時、招商、工銀瑞信、永贏等大中型基金公司,也包括首次在中國發行公募產品的貝萊德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永贏長遠價值混合是永贏基金首只券結模式基金,也是今年采用券結模式的基金中,首發規模最大的開放式偏股型基金,首募規模近80億元。此外,9月發行的貝萊德中國新視野作為第一只外資公募基金首募規模近67億元,博時鳳凰領航首募規模近60億元。
“券結模式”最初是2017年年底由證監會發文開始試點的,2019年初由試點轉入常規,鼓勵老基金公司的新產品也采用“券結模式”。隨著券商代銷能力增強,銀行的代銷的突破難度加大,大基金公司和券商合作“券結模式”意愿加強。
Wind數據顯示,2019年有45只基金采用券結模式,發行規模平均約9.33億元,其中,睿遠價值成長以58.75億元,成為當年發行規模最大的券結產品。到了2020年有57只基金采用券結模式,平均發行規模約12.68億元,規模最大的是蜂巢添禧87個月定開債,首募規模達79.90億元。當年發行券結產品的基金公司也增加至25家。除了往年已經參與券結模式的基金公司,中信建投基金、中融基金、浙商證券資管、新華基金、永贏基金、南方基金、金鷹基金、國金基金、大成基金、長信基金等10家公司在2015年以前成立,今年均首發了券結產品。
券結模式共建多贏局面
滬上一位頭部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表示,對于基金公司而言,有兩層意義,首先“券結模式”成為必須做的業務,隨著券商在基金代銷業務中快速發展,券商的力量已經不容小覷,而目前頭部券商紛紛開始主動出擊“券結模式”,每個月基本就重點代銷一只券結產品,倒逼基金公司拿出優秀的公募基金經理和券商去合作,否則券商可能不會重視非券結的基金產品。其次,基金公司和券商合作的一大痛點就是保有量的問題,“券結模式”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一位接近監管部門人士向記者表示,對于監管來說,有兩層意義,第一,“券結模式”由券商擔任結算服務商,大大提升了基金資產交易結算的安全性,避免出現突發事件。第二,“券結模式”提倡做大保有量,因為券商只有把基金的保有量做大,才能源源不斷地獲得基金交易產生的傭金,從根源上解決了券商“重銷量不重保有,重考核不重客戶收益”的現狀。
一位券商資深業內人士表示, 對于券商來說,有四層意義,第一,逼迫自己提升精選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能力,“券結模式”基本上就是一家券商和一家基金公司深度綁定的定制化合作模式,必須要找到業績優秀的基金經理。第二,券商更有動力去做大基金保有量,保有擴大了才能有更多的傭金收入,才能朝著真正的財富管理轉型邁進。第三,由于券商切分基金的傭金突破了30%的限制,券商通過代銷公募基金獲得更加豐厚的傭金。第四,券商未來可能會成為公募基金行業集“托管、交易、結算、投研”功能為一體的重要參與者,地位大大提升。
凡本網注明"來源:財富頻道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財富頻道,轉載請注明"來源財富頻道“。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財富頻道)"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