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萬輛、295.21萬輛——連續兩年,廣州整車產量規模居全國城市首位。這座曾被認為“搞不了汽車”的南方省會城市,經過近30年的發展,在務實、包容和開放的氛圍中,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汽車之城。
如今,在能源革命、汽車“新四化”浪潮下,全球汽車工業站在十字路口,廣州也迎來巨大機遇。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總產值超過5000億元的廣州汽車產業正在補短板、鍛長板,向“萬億目標”進軍。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廣州憑什么?從大到強、從千億到萬億,廣州靠什么?
從“不能造車”到產值千億
中國每10輛汽車中,就有一輛來自廣州。
然而,誰能想到,這座汽車之城一度被認為“搞不了汽車”。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為發展國民經濟和調整產業結構,國家決定大力發展汽車工業,但受資源、資金條件約束,在全國范圍內布局了“三大三小”汽車生產基地。其中,成立于1985年的中法合資企業廣州標致便是“三小”之一。
由于車型單一老化,不適合本土市場需求,廣州標致陷入經營困境,瀕臨破產。
當時,素以“千年商都”聞名的廣州,其產業基礎主要以輕工業為主。面對汽車工業,廣州缺乏產業基礎、缺乏人才,更缺乏技術儲備。一時間,市場和業界唱衰,對廣州汽車發展前景并不看好。
面對質疑,廣州沒有放棄,一方面廣泛調研,接觸多方外資汽車品牌,另一方面與相關部委積極溝通,爭取更大力度的認可和支持。
“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在人們解決溫飽問題以后,住房、汽車、信息等產業都會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時任廣州市委書記林樹森回憶,廣州地處珠三角核心區域,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物流條件,同時靠近消費市場,不能因為企業經營銷售的問題,就斷定廣州不能造車。
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成功就有了起點。經歷廣州標致12年洗禮,廣州汽車工業沉淀了一批機械人才,掌握了一定的技術。在廣泛調研后,廣州改弦易轍,鎖定日系車作為合作對象。
由于適銷對路,廣州汽車工業由此進入“快車道”。1998年,廣汽本田正式成立,中日雙方各占50%股份。第二年,廣汽本田第一款車型雅閣投放市場,這也是當年唯一一款全球同步車型,雅閣一炮而紅。
“廣汽本田一反大規模生產的模式,選擇走一條少投入、快產出、滾動發展的新路。產能從3萬輛做起,我們做到了當年投產、當年盈利,持續擴大產能。”廣汽本田技術部部長梁宏毅說。目前,廣汽本田產能已達80萬輛。
“廣本模式”的成功,讓不少外資車企嗅到了中國巨大的市場商機。繼本田之后,豐田、日野、三菱、日產相繼在廣州成立合資公司,一個日系汽車產業集群在廣州崛起。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對汽車工業來講,零部件便是支撐產業發展的基礎。面對緊俏的汽車產能,廣州沒有停留在建設整車廠階段,而是注重培育零部件企業聚集發展。
一批汽車零部件企業如春筍般茁壯成長。廣州中新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是國內最早從事汽車零部件生產的本土企業,也是親歷廣州汽車產業沉浮的企業。公司從1989年就開始涉足汽車零部件業務,成為廣州標致的零部件供應商。中新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怡共告訴記者,公司曾被廣州標致拖欠數千萬元貨款而陷入低谷,但也在1998年后隨著廣州汽車產業快速發展而壯大,如今在廣州、武漢等地擁有多個基地,2020年公司營收達30億元。
廣州市工信局工業發展處二級調研員唐錫禧說,目前廣州汽車零部件企業有500多家,其中核心零部件供應商有大約200家,奠定了廣州汽車產業鏈條的堅實基礎。
憑借不斷完善的汽車產業鏈,廣州也在自主品牌道路上蓄積勢能。作為汽車自主品牌的佼佼者,“傳祺熱”仍在持續,廣汽傳祺實現了連續13個月正增長,今年1月至7月,廣汽傳祺累計銷售量達18萬輛,同比增長28%。面向中高端需求的兩款SUV更是成為“一車難求”的搶手貨。傳祺M8、M6銷量不斷沖高,今年1月至7月累計銷量65366輛,同比增長109.4%。
如今,曾經的“三小”基地之一,已成長為全國三大汽車產業基地之一,2020年,規模以上汽車制造業總產值達5860億元,成為廣州工業的壓艙石。
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認為,廣州包容務實的城市精神,培育了汽車產業發展需要的工匠,與要求精密的汽車產業不謀而合,事實證明廣州不但能夠做汽車,而且做的還很好。
10%占比背后的開放發展
廣州年產295萬輛汽車中,廣汽集團就占186.5萬輛。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由廣汽集團生產的車輛在全市汽車保有量中占比只有10%。
“廣州沒有制定一些或明或暗的政策壁壘,只要汽車產品合格,都可以公平進入市場,這是廣州一以貫之秉持的開放和競爭原則。”廣州市工信局主要負責人說。
不少車企負責人表示,汽車是相對而言地方保護比較突出的產業,一些城市的保有車輛中,本地車企生產的車型占比較大。一些城市在政府采購的招投標文件里常通過技術參數的設定,或明或暗為本地車企“量身定制”。
沒有“護犢子”的廣州,有更高的遠見和更大的格局。
當時,為實現汽車零部件國產化,廣州堅持打國產牌,而不是廣州牌,堅持市場化原則,“誰的好,用誰的”,不搞近親繁殖。
“最早,廣汽本田的輪胎用沈陽的,因為當時沈陽輪胎全國最好。”廣州市工信局總經濟師陳鍵華說:“如果搞地方保護主義,不顧零部件質量,非要用自己投資生產的零件,可能會毀了整個汽車產業。”
在廣東省工信廳裝備工業處處長劉志剛看來,開放的廣州市場不為某個企業服務,而是營造包容的環境吸引更多車企進駐,從而讓廣州抓住了汽車時代的大機遇,吃到了汽車產業發展的紅利。
開放的市場也讓廣州本地的汽車企業苦練內功,最終贏得消費者的認可。今年1月至7月,廣汽集團累計完成汽車產銷116.5萬輛和120.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6.6%和19.7%,較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4.5%和4.3%。不論是單月還是累計數據,均呈現出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尤其是新能源自主品牌廣汽埃安更是創出銷售增長達110%、累計銷售超過5萬臺的佳績。
“靠產品贏得市場,靠質量贏得顧客,從市場競爭中殺出來,練就了廣汽集團強勁的競爭力。”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說。
目前,廣州已初步形成了日系品牌、歐美品牌和中國品牌共同發展的多元化汽車品牌格局,擁有廣汽埃安、東風日產晨風、廣汽比亞迪和北汽4個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以及小鵬汽車、廣汽蔚來等一批造車新勢力。
小鵬汽車聯合創始人夏珩表示,開放的政策環境讓廣州汽車產業鏈在充分競爭中走向完善,既有傳統的整車制造,也有廣泛聚集的零部件企業,還有蜂擁匯聚的智能創新企業,這些優渥的條件支撐了小鵬汽車的快速發展。
“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公平的市場秩序,提高了企業在廣州生產經營的舒適度,是廣州的城市吸引力之一。”東風汽車集團副總經理陳昊說。
“智車之城”的萬億目標
產業基礎雄厚,底氣十足的廣州,未來目標是培育出一個上萬億元產值規模的汽車產業集群。而被業界認為正帶來顛覆性變革的汽車“新四化”,為廣州帶來了巨大機遇。
廣州高度重視發展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從5G遠程駕駛測試、道路測試、城市級車聯網先導區等9個“全國第一”,最近又新增了第十個“全國第一”:出臺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政策。
在廣州南沙繁忙的城市道路上,不時有小馬智行自動駕駛測試車輛穿梭。作為自動駕駛領域的佼佼者,小馬智行自動駕駛路測里程已超500萬公里,公司估值逾50億美元。
無人駕駛是當前汽車領域最前沿的技術之一。小馬智行副總裁莫璐怡說,中國公司在研發無人駕駛技術方面有路測應用場景復雜的優勢,“路測質量”是無人駕駛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實現“進化”的重要動力,廣州的創新寬容度讓小馬智行得以“先行一步”。
處于快速發展的小馬智行之于龐大的廣州汽車產業,仿佛“小馬拉大車”。恰如有著百年技術沉淀的汽車工業正在經歷動力革命,技術核心開始從“馬力”大小變為“算力”高低。
“汽車已經從機械產品變成一個大型的移動終端。智能網聯汽車將從硬件定義變為軟件定義。”小鵬汽車聯合創始人夏珩說,一臺手機只有十幾個傳感器,而車載傳感器超過340個。智能汽車的普及將推動芯片、傳感器等元器件和AI、云計算等新興技術需求的爆發式增長,帶動遠超想象的生態規模。
今年7月14日,廣州啟動自動駕駛混行試點,標志著廣州向自動駕駛規模化應用邁出關鍵一步。根據《關于逐步分區域先行先試不同混行環境下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應用示范運營政策的意見》《在不同混行環境下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應用示范運營的工作方案》,廣州的目標是經過階段性安全測試,將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導入率提升到40%至50%。
作為全國率先批準自動駕駛開放道路測試的城市,廣州從2019年開始,在黃埔區、南沙區開展自動駕駛出租車(網約車)試運營,累計運營里程已近100萬公里,截至目前已累計向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百度阿波羅、廣汽集團等10家測試企業旗下127臺智能網聯汽車發放測試通知書,自動駕駛企業道路測試累計總安全里程255萬公里。廣州在智能網聯汽車集群方面正走在全國前列,并已成為國家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的培育對象。
作為廣州傳統汽車產業支柱的廣汽集團,不斷加大自主品牌創新和新能源汽車發展,總投資450億元的廣汽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已建成國內首家新能源純電專屬工廠——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全球首次實現鋼鋁混合車身柔性混線生產。今年以來,其生產的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達63457輛,同比增長84.1%。
中國新能源汽車三大“造車新勢力”之一的小鵬汽車總部位于廣州岑村,今年8月,小鵬汽車肇慶工程啟動二期項目建設,建成后年產能將提升到20萬輛。
在廣州白云區羅沖圍片區,曾經的華僑糖廠正在被改造建設成為華為研發中心。今年7月,廣汽集團與華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開發構建新一代智能汽車數字平臺。
“在從‘馬力’到‘算力’的汽車工業新賽道路口,廣州汽車產業大有可為。”祺盛動力總經理唐新和說,與燃油車領域的追趕局面不同,我國在互聯網、5G、北斗導航、AI等領域有技術積累,在智能汽車領域已經和歐美站在同一起跑線,加上國內大市場優勢,有機會彎道超車成為引領者。
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廣州正在全力推進汽車產業鏈長制。聯友科技總經理助理文軍紅說,廣州汽車工業還需要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布局、電子信息技術、人才聚集和核心關鍵零部件企業等方面發力,拓展汽車產業鏈的深度和廣度,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