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只鋰電個股創下新高。
7月19日,廈鎢新能(688778.SH)繼續高開高走,大幅上漲7.2%。自4月27日大盤反彈以來,該股上漲達193.9%,漲幅近2倍,目前公司報收164.02元/股,市值412.6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的7月8日,廈鎢新能披露了上一個月的調研紀要。公司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共接受近400家機構的調研,興全、廣發、萬家、農銀匯理、易方達等知名公募機構悉數在列。公司熱度可見一斑。
【資料圖】
分拆上市,鋰電正極龍頭
廈鎢新能于去年8月5日登錄科創板,公司控股股東為廈門鎢業(600549.SH),實控人為福建省國資委。
鋰電池按照下游的應用場景,目前可以分為消費類電池與動力電池,消費類電池包括手機等3C 電子產品,動力電池包括汽車動力電池、機器人動力電池等。
資料顯示,廈鎢新能主要產品為鈷酸鋰、NCM三元材料。鈷酸鋰是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在3C電子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客戶結構上,在3C鋰電池領域,包括ATL、三星 SDI、村田、LGC、欣旺達;三元材料應用于動力鋰電池領域,公司客戶包括松下、比亞迪、寧德時代、中航鋰電、億緯鋰能、國軒高科等,下游均為行業內巨頭公司。
據鑫欏資訊數據統計,2021年中國鈷酸鋰總產量為9.17萬噸,廈鎢新能產量占比約49%,在行業內具備顯著的龍頭優勢。2021年度財報顯示,目前公司鈷酸鋰貢獻營收為73.75%,而后者三元材料營收占比僅為25.85%。
隨著近些年新能源汽車的景氣度爆發,對上游的動力電池的需求旺盛,廈鎢新能也在有意識地朝著動力電池領域上游開足馬力。
與此同時,廈門鎢業有意將廈鎢新能分拆上市,也是為了發揮鋰電板塊業務的優勢,方便融資,進而提升產能,在當下鋰電正極材料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中分得一杯羹。
三元正極的“預期差”
本輪廈鎢新能的股價超預期,或與近期鋰電的三元正極材料的“預期差”有關。
動力電池的正極材料主要分為三元材料和磷酸鐵鋰,總的來說,磷酸鐵鋰原料來源豐富,供給穩定,安全性高,但能量密度低,更適用于低端的車和儲能;三元則能量密度高,且不斷在進步,適用于高端車,二者之間的路線之爭也一直頗為投資者關注。
2021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新政推行,成本低的磷酸鐵鋰電池更具競爭優勢,一發不可收拾,當年7月,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占比首次超越三元電池,并一直保持至今。
再加上儲能市場的出貨量爆發,以及比亞迪刀片電池、寧德時代CPT技術的進步,從電池結構上提升了磷酸鐵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因此磷酸鐵鋰出現爆發性的增長。三元材料雖然也在快速增長,但增長速度明顯落后一個身位。
不過,隨著原材料價格不斷攀升,磷酸鐵鋰電池的價格優勢不再那么明顯。
7月4日,上海鋼聯數據顯示,六氟磷酸鋰上漲1萬元/噸。原因之一是,近期國內磷礦石每噸均價突破千元大關,同比去年漲幅超過100%。
這時,續航里程的指標相對顯得更重要,能量密度高、續航里程遠的三元電池重新獲得市場推崇。
數據顯示,5月三元電池裝車量8.3GWh,環比增長90.3%;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10.2GWh,環比增長15.1%。同時,5月份三元電池裝車量占比升至44.7%,磷酸鐵鋰占比降為55.1%。
此前有機構預計,按照2021年磷酸鐵鋰需求占比提升趨勢,以及10-20萬級別的新能源汽車多采用磷酸鐵鋰等因素,2022年磷酸鐵鋰的市場占比應該在60%以上,而對應的,三元正極材料占比應低于40%。
從目前來看,此種論調應該屬于線性外推的思維,對于三元材料的發展趨勢過于保守。
長遠來看,新能源車的發展趨勢應該跟手機一樣,會越來越智能化,對電池的能量密度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三元材料將更適合應用在新能源車領域,其滲透率可能超出市場的預期。
業績加速,產能亦“馬不停蹄”
7月15日,廈鎢新能發布業績快報,公司2022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43.02億元,同比增長117.75%,歸母凈利潤為5.3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12.19%。
事實上,近幾年以來,作為新能源行業的排頭兵,公司的業績表現都不俗,呈現加速釋放的狀態。
業績高增長的背后是鋰電景氣度的擴張,訂單需求非常旺盛,所以,廈鎢新能目前在產能擴張方面,也是馬不停蹄。
6月17日,廈鎢新能披露新的定增方案,公司擬向4名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4863.81萬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35億元。盡管公司定增大部分用于補充流動資金,但從此前項目規劃所需的資本而言,無疑擴充產能才是公司的主要目的。公司負責人表示,“盡管公司目前滿產滿銷,但產能仍然跟不上訂單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定增公司控股股東廈門鎢業認購3540.44萬股,認購金額25.3億元。公司間接控股股東冶金控股控制的其他關聯人冶控投資、三鋼閩光、潘洛鐵礦分別認購699.69萬股、559.75萬股、97.96萬股,認購金額分別為5億元、4億元、0.7億元。
截至今年3月末,廈門鎢業直接持有廈鎢新能1.16億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45.97%。本次發行完成后,廈門鎢業對于廈鎢新能的持股比例將提升至50.26%,控制地位有望進一步加強。
結語——
雖然廈鎢新能的業務景氣度毋庸置疑,但正極材料的競爭激烈的程度也不可小覷。
2021年國內三元正極行業CR4、CR5分別為47%和55%,與下游動力電池高于90%的CR5完全不可比。其中市場份額第一的容百科技占比僅為14%,其次是當升科技、天津巴莫和長遠鋰科分別以12%、12%和9%的份額緊隨其后,頭部企業市場份額相差無幾,競爭激烈,占比排名變換頻繁,目前行業內沒有絕對的龍頭。
隨著相關企業的擴產步伐,鋰電正極不排除出現過剩的可能,廈鎢新能作為3C鋰電材料的龍頭,在動力電池材料的紅海中,能否占有一席之地,尚需要長期的跟蹤和觀察。
作者|飛魚
編輯|lele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