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信息顯示:2019年,我國居民資金主要“搬家”方向是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具體來看,截至2019年末,在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中,我國居民出資為8990.89億元,比2018年末增加2437.28億元;在私募股權、創投基金中,居民出資1.15萬億元,比2018年末增加632.96億元。
長久以來,我國居民資產管理存在“房地產配置多、股權資產配置少”的特點。而合理引導居民儲蓄“搬家”,不僅利好直接融資市場增強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且有利于豐富居民財富管理的“籃子”。
隨著相關政策發布,目前我國銀行理財子公司數量增至10家,其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以固收類與現金管理類為主,但從發展趨勢來看,將會拓展權益類、衍生品等高附加值資產,并有望直接投資股市。華泰證券研究報告稱,在中性假設條件下,未來10年,銀行理財子公司有望為A股帶來增量資金1.34萬億元。
那么,我國居民為何購買私募基金增多?首先,私募登記備案發展日趨規范,投資者信賴感越來越強。深圳市私募基金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私募排排網創始人李春瑜介紹,截至2020年4月底,已登記證券類私募基金管理人8887家,管理規模2.62萬億元;按照今年的發展速度,預期今年三季度管理規模有望創歷史新高,突破2.8萬億元。
其次,私募管理策略日趨豐富,滿足了不同投資者需求。琢磨金融研究院總經理朱真卿認為,國內私募行業證券市場發展環境處于成長期,有幾大發展策略值得關注:一是價值投資方向,其特點是管理資金規模大、收益相對穩健。二是量化投資私募,主要通過計算機模型來捕捉“人眼”難以發現的機會。三是全天候資產宏觀配置的特點,以及FOF(基金中基金)。這兩者需要一定資源,要有足夠資金匹配支持。
“這些優勢吸引居民資金加速‘搬家’,配置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但相關風險不可不防。”深圳市私募基金協會會長孫東升表示,過去一年,私募基金受到偽私募與P2P金融的風險傳導,行業聲譽與信譽均受到一定負面影響。其粗放式發展的歷史遺留問題亟待解決。“大浪淘沙,沉者為金”,中國私募基金行業正逐步回歸本源、走向成熟。投資機構只有回歸理性,精耕細作,為企業創造價值,為投資人創造收益,才能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為行業發展貢獻力量。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不要誤認為私募基金就等同于專業、高收益,仍要仔細閱讀合同,甄別投資風險。(周 琳)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