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滬深股市下挫,滬指盤中跌幅一度超2%,收盤跌幅收窄至0.83%。北向資金大幅流出173.84億元,刷新歷史單日新高。
4月以來,北向資金大幅流入已成司空見慣的現象,3個月來的凈流入量高達近1600億元。14日的大幅賣出釋放了什么信號?是暫時的回調,還是變盤信號?
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中外資機構人士普遍認為,近期北向資金出現獲利了結的現象實屬正常,在漲幅較大后有回調的必要。但此輪行情中,北上資金并非主力,主力輪換到了新發的公募基金和新入市的投資者,后續盈利復蘇有望消化攀升的估值。同時,監管層雖嚴打非法場外配資,但配資在此輪行情中發揮的作用也有限,“兩融”在2015年后一直維持在較穩定的水平。
北向資金暫獲利了結
7月14日,滬股通凈流出49.95億元,深股通凈流出123.89億元。不過,北向資金也并非全是外資,其中不乏一些注冊于中國香港的境內機構資金。
法巴亞太股票和衍生品策略主管呂成(Jason S.Lui)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北向資金出現了歷史上最大的單日凈賣出,似乎當前北向投資者對A股的倉位正變得更加戰術性或更加機會主義。”
“從技術上看,A股近期漲幅較大,獲利盤較多。行情并沒有結束,但有盤整的必要。”擁有QFII資格的西澤投資(Atlantis)旗下西澤研究院院長趙建對記者表示。
摩根資產管理環球市場策略師朱超平也對記者稱:“我認為這是一個必要的調整,畢竟短線上漲過快,很多前期潛伏的境內外資金都已經獲利豐厚,確實需要看到盈利上升來消化估值,不過從二季度的經濟數據來看,盈利改善的前景比較明確,可能回調之后還會重拾上漲動能。”
呂成也提及,盡管14日出現大幅資金流出,但事實上此前A股也經歷了大幅的資金流入。
“例如,今年6月19日,北向資金單日凈流入高達25.8億美元(約合180億元人民幣),為歷史第三高;7月2日,凈流入高達24.2億美元(約合170億元人民幣),為歷史第五高。此外,此前的最高月度凈流入量發生在2019年12月,當月凈流入104.1億美元(約合728.7億元人民幣)。”在機構看來,資金的流入和流出都是正常的現象。
不可否認的是,A股的估值目前已經到了高出歷史平均水平的位置,而估值向來是外資最為關注的。高盛近期表示,與歷史平均估值水平(5年平均估值12.1倍)相比,目前的估值(13.4)偏高,但盈利正常化將消化高估值。
自開通以來,北向資金累計凈流入1.1596萬億元,已突破1萬億元大關。今年以來,北向資金凈流入累計達1661.34億元。
外資并非本輪行情主力
“需要注意的是,本輪行情的主力資金并非外資,而是公募基金的新發基金和新入場的投資者,這和過去兩年有明顯的變化,因此不應該過分解讀北向資金的短期變化。”中航信托宏觀策略總監吳照銀告訴記者。
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公募新成立的基金規模突破1萬億元,距2015年上半年大牛市行情下新基金的發行數據僅一步之遙;上半年的新基金發行數量更是以667只的壓倒性優勢,將2015年同期的429只發行量遠遠甩在身后。
“基金投資風格一般還是比較穩健,但新入場的個人投資者更為投機,在出現20%~30%的漲幅后往往會先落袋為安,這也會導致市場出現調整。”吳照銀稱,“在調整后,新資金仍會入場。就今天的盤面來看,盡管盤中有明顯下挫,上證綜指一度跌超2%,但盤尾收復了部分跌幅(收盤跌0.83%),所以整體跌幅并不是很明顯。”
此外,他也提及,監管層嚴打配資的消息引發市場關注,上周證監會緊急出手嚴查非法場外配資平臺,“但今天的調整和查配資的關系不大。這一輪行情中配資的作用遠弱于2015年,監管層搶先嚴查配資,有利于維持市場平穩,而不是急漲急跌。”隨著行情逐漸展開,近期兩融資金規模上升較快,每周增加幾百億元規模。相對而言,兩融資金的立場不太堅定,容易受行情波動影響,機構認為在關注資金流入的同時也要隨時注意其撤退。不過,摩根士丹利中國股票策略師王瀅對記者表示,融資融券自2015年以來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占A股流通股市值的比例基本保持在4%左右,遠低于當年的10%。
至于接下來的關注點及當前上漲潛在的變盤因素,瑞銀證券認為,關注點包括:A股日成交額,融資余額,新開交易賬戶,新發基金量以評估流動性增量,以及北向資金凈流入;目前存在三個潛在風險包括:8月中期業績(尤其成長股)可能弱于預期與償付風險,美國大選進入倒計時100天、中美關系可能發生一些變化,以及股市過熱可能引發監管降溫措施。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