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1萬億元!5月22日,隨著工銀瑞信滬深300ETF的成立,全市場指數基金(貨幣除外)跨越了一個大目標,但這僅僅是個開始。
從證監會網站公示的信息可見,有132只指數基金正在排隊等待獲批。另一方面,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或在銀行間市場協議轉讓的債券指數基金也即將“破冰”。種種跡象顯示,突破萬億元之后,指數基金后續的規模擴張還將加速,被動投資漸成市場主流。
萬億規模開啟新天地
近日,工銀瑞信公告稱,工銀瑞信滬深300ETF(下稱工銀300)于5月20日成立,規模為68.64億元。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20日,境內股票ETF合計規模達4133億元、指數基金(不含股票ETF)合計規模為5823億元,再加上工銀300ETF,指數基金(貨幣除外)的規模剛好突破了1萬億元,已成為全市場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規模擴張之外,指數基金的類型進一步呈現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和實體經濟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從2018年的央企結構調整ETF到今年的地方國企改革ETF、區域型ETF;從地方債ETF、城投債ETF到上線銀行間市場的產品,指數基金的工具化屬性得到進一步開發,并在更多細分領域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從2002年11月國內第一只指數基金——華安上證180指數增強型基金面世至今,被動投資在境內已經走過了16年的漫長歷程,為何近一兩年發展如此迅猛?業內人士認為,有以下兩大原因。
首先指數基金具備費率低、跟蹤誤差小、運作透明的特點,而且場內ETF還可以捕捉日內交易的機會,這些天然優勢越來越得到投資者的認同。該業內人士表示,從去年至今的情況來看,券商、保險等機構投資者增持指數基金的數量明顯增加,更多的自然人投資者也看好指數基金的跟蹤效率,特別是一些機構化的散戶。
其次,從互聯網電商渠道銷售帶來的流量中,投向指數基金的比例不斷增加,種種因素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指數基金規模的快速增長。
“指數基金熱度不減,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A股市場和投資者都在走向成熟。”該業內人士表示。
如何進行差異化競爭
通過數據統計可以發現,隨著指數基金規模快速發展,頭部化效應也在進一步加強。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5月21日,以華夏基金為首的前十家基金公司指數型產品管理規模超過5500億元,占全市場指數基金規模的一半以上。股票ETF的情況也大同小異,排行前十的產品合計規模達2335億元,同樣占全市場股票ETF規模的一大半。
業內人士認為,指數基金的頭部化效應是基于產品的特點形成的。“指數基金的競爭,比拼的不僅僅是基金經理或團隊,還要比拼市場的銷售和推廣能力、后臺運營、系統建設和風險管理等。因為指數基金雖然為投資者提供的是簡單的投資工具和服務,背后依賴的卻是基金公司的一整套非常復雜、專業而高效的運轉體系,大基金公司在這方面確實具備相當的優勢。”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特別是中小公司想要進入指數基金大發展的賽道,該如何擺脫頭部公司和產品的壓制,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業內人士認為,指數增強型產品和Smart Beta類創新ETF都是可努力的方向。
“目前在Smart Beta和指數增強產品上還沒形成清晰的格局,中小公司在這方面是有機會的。”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因為Smart Beta類產品和指數增強型產品比拼的不單單是運營能力,更多在于因子的選擇、因子的穩定性以及能否真正實現超額收益。如果流程清晰、效果又好,就能得到客戶的認同,有希望跑出幾匹‘黑馬’。“從大的格局來看,指數基金的發展空間還是非常可觀的,專注投入并結合公司自身稟賦來進行一些創新,更容易形成差異化優勢。”(陳玥)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