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康美藥業財務造假事件深陷風波的廣發證券又處于風口浪尖了。
4月21日,廣發證券發布公告稱,擔任公司總經理9年之久的林治海突然辭去在廣發證券的一切職務。不少業內人士和投資者猜測,這突如其來的人事巨震背后是否還另有“隱情”。
在市場議論紛紛之際,廣發證券發布了2020年一季報。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營業總收入為53.88億元,同比下降21.23%;凈利潤為21.67億元,同比下滑31.74%;每股收益為0.27元;總資產達4384億元。
一邊是康美藥業財務造假事件懸而未決,另一邊是公司核心人物的突然離職,同時遭遇了一季度營收、凈利雙降,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流動性寬松和資本市場改革的利好下,廣發證券未來能否東山再起?
一則高管變動消息讓廣發證券再度成為市場熱議的話題。
作為頭部券商的核心人物,這位現年56歲的證券大佬突然離職,不免引起市場的震驚和猜疑。
公開資料顯示,林治海從1996年9月加入廣發證券至今,已在該公司工作了24年,2011年4月擔任廣發證券總經理。在其掌舵的九年中,廣發證券的業績穩步提升,公司總資產、營業收入、凈利均實現數倍增長。
據歷年年報數據顯示,廣發證券2019年的總資產為3944億元,是2011年的768億元的五倍多;2019年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228.1億元、81.1億元,而2011年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59.46億元、20.58億元,均實現四倍增長。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牛市中,廣發證券的營收和凈利潤分別達到334億元和136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雖然在林治海麾下,廣發證券獲得了長足發展,但2019年著名的“Pandion基金事件”,以及康美藥業財務造假事件仍給其從業經歷蒙上一層陰影。
2018年,由于外匯劇烈波動和相關市場流動性缺乏等原因,廣發證券旗下一只以衍生品對沖策略為主的多元策略基金GTEC Pandion Multi-Strategy Fund SP(以下簡稱“Pandion基金”)遭受了重大投資損失,虧損1.39億美元。
2019年3月到8月,廣發證券連收三份來自廣東證監局和中國證監會出具的處罰及行政監管措施文件,指出公司存在對境外子公司管控不到位、內部管控不足等問題,并采取限制增加場外衍生品業務規模、新業務種類6個月的行政監管措施。時任總經理的林治海也因此遭監管談話。
禍不單行。同年4月,康美藥業陷入300億元財務造假風波,引發市場嘩然。作為康美藥業IPO的保薦機構,廣發證券迅速被卷入爭議之中。此次林治海的突然離職,業內人士認為,可能是康美藥業最終處罰即將落地的前奏。
據悉,在林治海辭去總經理職務后,該職位由現年58歲的廣發證券董事長孫樹明兼任。身兼二任的他能否帶領廣發證券爬出低谷呢?這或許需要時間來解答。
但值得注意的是,廣發證券曾在2019年年報中明確指出:“董事長與總經理的角色分開由不同人士擔任,以確保授權的均衡,避免權力過度集中”。
那么,林治海的突然離職是否真有隱情?總經理一職將由孫樹明兼任多久,后續另擇人選是誰?《投資者網》就這些市場關心的問題,不止一次致函廣發證券尋求答案,但一直未獲相關回復。
接盤康美藥業資產
若說2019年資本市場的熱門話題,康美藥業300億財務造假事件必然是其中之一。距離這一震驚市場的“暴雷”事件已近一年,但康美藥業的正式行政處罰還始終處于懸而未決的狀態,廣發證券卻仍與其仍有業務來往。
2020年1月22日,廣發證券發布公告稱,控股子公司廣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發基金”)擬以不超過人民幣11.3億元的價格購買康美藥業全資子公司康美健康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美健康”)持有的廣州市海珠區琶洲兩個地塊。
據廣發證券2019年年報,廣發基金在2019年的營業收入為33.04億元,凈利潤為11.86億元,同比增長161.23%。也就是說,廣發基金要用近一年的凈利潤接下康美藥業的這份資產。值得一提的是,凈利破十億的好成績也創下廣發基金近十年來新高,2018年該數值僅為4.54億元。
那么,廣發基金為何斥巨資購買康美藥業旗下公司地產?事實上,投資者也對此質疑較多。在廣發證券2019年度業績說明會中,有投資者基于該事件進行發問:“作為一家基金公司,廣發基金購買這些地產類資產是基于什么考慮?”
廣發證券給出的解釋是,“該次關連交易為廣發基金相對可行的滿足未來長期且集中辦公場所需求的方案;廣發基金能取得自有物業的冠名權,從而提升其社會形象及影響力,增強其員工歸屬感;該次交易標的地塊位于廣州市核心商務區,具有較好的保值及增值空間。”
那么,買下兩塊地用于辦公是否合理呢?
以同業公司為例,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博時基金、南方基金的資產規模分別為6217億元、6051億元,二者均在深圳基金大廈辦公;而廣發基金資產合計僅為4892億元,一次性購買兩塊地用于辦公有點“財大氣粗”。
事實上,查閱康美藥業的公告,事情原委浮出水面。
1月18日,康美藥業公告稱,“15康美債”公司債券存在未能及時全額兌付回售本金及利息的風險,目前,公司正全力籌措資金,正考慮和完善差異化支付方案。
而經過短短半個月的時間,康美藥業再度發布公告表示,通過資產處置等方式,公司已于2020年2月3日籌集到11.3億元,該項資金將用于“15康美債”公司債券回售本息兌付。
不難看出,康美藥業賣出旗下公司的地產,正是為了籌措資金,渡過難關。但或許此舉只是杯水車薪,據悉,目前已有多家律師團隊受理康美藥業投資者的索賠預先登記。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廣發證券而言,若證監會最終認定其在康美藥業財務造假案中責任難逃并施以懲處,恐怕前途也難以預測。
營收凈利“雙降”超兩成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廣發證券一季度的業績報告仍如約而至,相較往年有較大落差。
4月29日,廣發證券發布2020年一季報。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的營業總收入為53.88億元,同比下降21.23%;凈利潤為21.67億元,同比下滑31.74%;每股收益為0.27元。
市場分析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或許是今年一季度業績滑坡的重要因素,但隨著疫情不斷好轉,資本市場改革的持續推進和利好政策的出臺落地,流動性進一步寬松,券商行業基本面有望逐步好轉。
4月27日,《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總體實施方案》公布,創業板試點注冊制改革拉開了大幕。市場多位分析師表示,此舉不僅有利于激發市場活力,也讓券商行業持續受益。
中國銀河證券研究院分析師武平平認為,“資本市場逆周期調節政策加碼,以注冊制為突破口,涵蓋上市、交易、信批、退市等基礎制度改革會持續深化。券商行業將持續受益政策紅利釋放,拓展業務空間,提振盈利能力。”
康美藥業造假事件懸而未決、公司核心人物又突然離職,且因新冠疫情波及2020年一季度業績,致其營收、凈利出現“雙降”,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那么,在流動性寬松和未來資本市場改革的利好下,廣發證券未來能否抓住機會走出低谷?《投資者網》將持續關注。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