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億元紓困基金“下放”一年多時間,上海民企是否感受到實效?在昨天舉行的2020年度市政協平時視察中,相關部門透露了這樣一份成績單:紓困基金累計認繳規模54.01億元,已完成投資項目4個,已通過決策并正在實施的項目2個,總投資額約為23億元,接近已募集資金的一半。
“這是全國第一只由地方政府發起組建并完成備案的紓困基金,無論是推進速度,還是落地單數和規模,上海紓困基金目前均處于各地方政府前列。”國盛資本總經理周道洪說,目前已投的4個項目都進入了退出期,有2個項目實現了部分或全部退出,“將政府財政資金從原來消耗型投入變成了循環型運作”。
介入之后就要“救活救好”
2018年1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發布《關于全面提升民營企業活力,大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推出“三個100億”為民企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其一即為成立100億元的紓困基金。僅用半個月時間,上海國盛集團聯合海通證券、上海電氣相關市屬國企集團及其他機構發起設立100億元規模的上海紓困基金——上海國盛海通股權投資基金,用于援助民營上市公司。
周道洪說,上海紓困基金的特點,可以概括為“政府做裁判、市場化團隊經營,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開展運作”。截至2020年6月,紓困基金共審議通過4個投資項目,累計投資金額16億元,并帶動其他機構對四家公司完成股權投資超過100億元,債權投資約40億元。
在周道洪看來,上海紓困基金并不是簡單紓困。“不是對企業‘撒胡椒面’,而是要‘把水澆透’”。紓困基金會選擇符合上海重點產業發展方向、一時陷入困境的優質民營上市公司,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而且介入之后“就要救活、救好”,通過解決部分民營企業的流動性問題,來提振市場對標的公司股票和上市公司利益相關者的信心,改善上市公司經營環境。
應密切關注外部環境
2019年底,上海紓困基金完成了第一次分配,分配金額約為2.69億元。對此,部分政協委員談到,如何在市場化運作和緩解民企融資貴之間找到平衡,是需要研究的課題。
在基金運作者看來,沒有一定的收益率,就很難在市場上募集到資金。一些來自民企的委員則認為,在保持一定收益、維持正常運作的前提下,可以更多地讓利給民營企業。市政協常委汪勝洋說:“首先是理念問題,紓困基金的主要功能是幫企業解決困難,困難解決了,基金的任務也就完成了,不能把收益率高當作‘功勞’。”
紓困基金能否幫助更多非上市公司,這是委員們的另一個關注點。市政協委員朱建高說,“市場不好的時候,一大批企業可能被‘錯殺’,所以這時候紓困基金介入要快,要體現時效性;另一方面,當前已經探索的4個標桿性模式,建議盡快運用到其他需要紓困的民營企業中去。”
紓困基金如何進一步創新投資模式,也在相關部門的考慮當中。市國資委副主任袁泉說,2018年紓困基金成立時,面臨的問題是資本市場下跌,大股東因股權質押帶來了流動性困境。這一問題現在已有所緩解。當前面臨的問題是新冠疫情暴發引起的全球市場調整和震蕩,上市公司本身出現的現金流短缺問題,所以紓困基金應該密切關注外部環境,針對疫情對民企特別是科創類民企帶來的困難,靈活調整投資策略。“相關部門將適時開展對非上市民營企業紓困的可行性研究。”(張駿)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