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資風險太大,“寶寶類”產品收益持續恢復上行無期,債券基金又有負收益,更多投資者把獲取預期收益的希望寄托在權益類基金上。
今年上半年,上證綜指表現可謂跌宕起伏,最高漲至3127.17點,但又多次下探至2700點以下,截至上半年收官,累計下跌2.15%。7月首個交易日,上證綜指一鼓作氣,沖上3000點,此后兩個交易日連續上攻,7月3日站上3100點。
而創業板和中小板指數上半年表現明顯優于上證綜指和滬深300指數。在此背景下,一些抓住醫藥、科技等行業投資機會的基金賺得盆滿缽滿。截至6月30日,基金最高漲幅超過80%,主動股票型基金年內平均收益超過20%,大幅跑贏上證綜指和滬深300指數,一時間“炒股不如炒基”的聲音再起。
主動股基平均收益超20%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海外市場波動加劇等多重因素擾動,今年上半年二級市場投資驚險又刺激,稍不留神就可能會陷入科技股的套牢“陷阱”,猶豫之間或許又會踏空醫藥股的入場良機。
畢竟,從A股近4000家上市公司中選擇幾只好股以及合適的入場時機,對于大部分普通投資者而言,并非易事。事實證明,辛辛苦苦炒股半年,個人投資者的收益可能比不上一只權益類基金。
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今年以來共有138只基金(份額分開計算)年內收益超過50%,最高收益達83.17%,均屬于主動權益類基金。其中,年內收益第一名到第六名均屬于主動股票型基金,這些基金的投資方向完全一致,均指向上半年大火的醫藥醫療行業。業績排在其后的基金,還有科技主題基金、中小盤主題或跟蹤創業板指數的基金。
在今年結構性行情下,醫藥生物行業指數以大優勢領跑所有行業指數。截至6月30日,醫藥生物行業指數年內上漲40.28%,領先排名第二的休閑服務行業指數超10個百分點,年內漲幅超過20%的行業指數還有食品飲料、電子和計算機。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統計,主動型股票基金今年以來平均收益達到22.74%,偏股型混合基金平均收益達20.89%。相比之下,大盤指數的表現卻沒有那么亮眼。截至6月30日,上證綜指和滬深300指數年內漲幅分別為-2.15%和1.64%;創業板指數和中小板指數則一路高歌,年內漲幅分別達到35.6%和20.85%。
單純從上述業績對比可看出,主動權益類基金今年以來收益頗豐,令部分投資者再次感慨“炒股不如炒基”。不過,選擇入場的時間也很關鍵。一些投資者向記者反映,出于對市場的擔憂,今年沒有買股票和主動管理型基金,在一季度末市場低點時買入了相關行業ETF基金,至今也有15%-20%的收益。
但這并不意味著購買基金就一定能賺錢。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有23只主動股票型基金和51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年內收益為負,穩扎穩打的債券型基金也曾在二季度出現過負收益的情況。
保守派投資人又在抱怨貨基收益一跌再跌。平安證券研究所認為,未來權益市場有波動加大的可能,權益基金投資者需要適度控制風險;上周貨幣基金收益率回升,長期上行可能性較低,貨幣基金投資者可以關注以獲取票息為主要收益的中短債基金;債券基金凈值波動較大,債市收益率有上行跡象,債券基金投資者在調整投資組合的時候,可以更多地關注以短久期高等級信用債為主要投資標的的純債基金。
基金倉位調整加快
權益類市場正在逐漸回暖,基金倉位的微妙變化也備受投資者關注。
從今年一季報數據可看出,主動權益類基金在疫情期間仍然將醫藥生物、電子、食品飲料行業作為重點配置,醫藥生物和電子行業超配比例分別達到6.15%和6.41%,周期板塊和銀行有關的金融板塊被明顯低配,基金整體的股票倉位維持著較高位置。
雖然目前基金二季報暫未披露,但二季度的基金市場注定不平凡。據記者統計,二季度新成立基金規模已經超過一季度,達到5300余億元,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成立份額占比超過60%。眾多百億權益類爆款基金在此期間誕生,這些爆款基金背后的管理者往往是基金公司的績優或明星基金經理,資金更多是慕名而來。基金經理的變更,建倉時點以及投資策略的選擇等因素,都將使基金本身的業績在未來充滿更多不確定性。
從近期大盤走勢來看,上證綜指自5月25日探底2802.47點之后,近一個月走出一路震蕩上行的趨勢,逼近3000點大關。根據天風證券倉位預測,截至6月24日,普通股票型基金倉位中位數為91.8%,相比前一周(6月15日至19日)估計值上升0.3個百分點;偏股型混合基金倉位中位數為88.3%,相比前一周上升0.8個百分點。可見在結構性行情下,當前權益類基金普遍倉位不低。
細分行業來看,偏股型基金上周對醫藥、基礎化工等行業倉位下降,對電子、計算機、傳媒等行業倉位提升。此前,有多家機構提出擔憂,醫藥消費板塊目前估值偏高,部分個股價格高企,一些資金可能會獲利了結,降低倉位減少風險,其中就包括今年賺得缽滿的醫藥主題基金。
公募倉位依舊較高,私募平均倉位正在下降,但百億私募依舊看好市場。私募排排網組合大師數據顯示,截至6月19日,股票私募環比減倉0.24個百分點,最新倉位指數降至72.04%。其中,百億私募逆勢加倉0.75個百分點,71.39%的百億私募倉位超過八成,最新倉位指數為83.82%,連續8周倉位維持在八成以上。
“權益類基金倉位通常取決于市場的整體風險偏好和流動性預期,更高風險偏好和流動性寬松預期會推動權益類基金提高倉位,反之會降低倉位。”華輝創富投資總經理袁華明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以來相對寬松的流動性和結構性牛市行情推升了權益類基金的倉位。6月底有流動性壓力,疊加部分獲利資金的調整需求,導致了近期權益類基金倉位的調整。
據袁華明分析,下半年市場流動性寬松可能性比較大,加上創業板注冊制和新三板改革等利好帶動,疫情和國內外經濟若不超預期惡化,市場走穩走好的可能性比較大。在這種情況下,權益類基金倉位就會相應提升。反之,如果經濟下行和大盤調整,權益類基金倉位會隨之下調。
權益類基金被看好
今年以來,普通投資者參與市場投資的難度不斷提升。眼下,海外市場波動依舊劇烈,美國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呈不斷上升之勢,業界依舊擔心疫情的反復會影響到資本市場表現。
除了股票市場動蕩,債券市場的日子也不好過。中國債券信息網數據顯示,債券市場依舊延續調整趨勢。截至6月30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2.82%,較月初上行10個BP(基點)。
對于債市的調整,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固定收益投資部基金經理施同亮認為,月底資金偏緊,特別國債分流也給市場帶來很大的擾動。開放式基金遭遇一定的贖回壓力,市場階段性拋壓較重。債市波動率加大,經常出現日內5-10個BP的上下浮動,這在之前市場環境下并不常見。
股票投資風險太大,“寶寶類”產品收益持續恢復上行無期,債券基金又有負收益,更多投資者把獲取預期收益的希望寄托在權益類基金上。
袁華明指出,專業性差距和交易費率上的優勢決定了大多數情況下普通散戶炒股比不上買基金。去年以來醫藥、科技板塊引領的結構性行情,更是有利于部分主題基金的業績表現,進一步提升了“炒股不如買基”的印象。隨著A股市場監管加強,以及包括保險、養老金和外資在內的機構資金影響力提升,市場專業性要求會逐步升高,散戶資金向專業機構集中將會是長期趨勢。
“目前看,今年權益類投資的最佳時機是一季度末。”袁華明表示,這個時點通常早于基金銷售火熱時,基金業績需要在市場上漲過程中逐步確認和實現。如果A股市場中長期向好的話,現在比未來自然是更好的買入時點。
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研究管理部認為,A股市場總體趨勢仍然向好,或可圍繞中報窗口期,關注業績向好或者高景氣度的行業,結構方向上關注優質消費、科技龍頭,以及地產竣工產業鏈、可選消費復蘇等板塊。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