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如何挖掘農業數據的信用價值?這不僅是金融服務“三農”的基礎,也是待解的難題。當前,衛星遙感技術的探索應用正在嘗試破題。
近日,盤錦田莊臺水稻田衛星遙感項目成功獲取了該地塊的首張衛星遙感圖片,接下來,該項目還將圍繞長勢檢測、產量預估、災害預警等內容,每周對地塊實施遙感監測。項目背后,是銀行業的數據化農業信貸管理探索。2021年,中國工商銀行打造“衛星遙感影像智能分析系統”,聯合國家重點研究機構及企業,通過產學研合作、合作引入等方式,持續拓展平臺的通用算法、農業遙感分析專用算法等能力。
金融服務“三農”,難在資產評估。記者調查發現,貸款業務的核心能力是風險定價能力,即如何評估抵押、質押資產的風險等級,再根據不同的風險評級確定相應的貸款價格、貸款額度。“不少農業資產的價值受季節性、氣候性等外部因素影響較大,具有不確定性。”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說。貸款發放后,金融機構通常較難掌握農戶的生產經營情況、資金使用去向等信息,加之第三方評估機構缺乏,合理的風險評估模型較難被建構。
此外,資產評估還需要依托兩方面工作,即農情觀測、農業數據,但這兩方面工作也存在諸多難點。從農情觀測的角度看,董希淼認為,農業資產通常小額、分散,農業生產面積廣、種類多、地形復雜,人工勘察的難度大,評估成本高。從農業數據核實的角度看,記者調查發現,目前銀行可使用的涉農數據尚不十分充足,信息不對稱問題依然存在,核實農戶信息的難度較大。
“針對以上問題,目前已有部分商業銀行先行先試,充分借助科技手段,搭建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并與當地政府協同合作,促進資源變資產、信息變信用。”董希淼說。
以工商銀行“衛星遙感影像智能分析系統”為例。在該系統的輔助下,銀行在信貸準入、盡職調查、貸后監測預警等方面擁有了更多數據來源。“系統匯聚了遙感影像、氣象信息、經營土地情況等多源數據。”工商銀行相關負責人說,分析衛星影像中的變化特征,智能解譯土地、農田、水域等多種目標信息,再結合農學作物知識,打造了五類農業場景監測模型,即作物分類、長勢監測、產量預估、災害預警、漁排監測,系列模型貫穿整個貸款周期。“在此基礎上,銀行能夠更加精準地開展農情觀測,有效解決了人工勘測成本高、誤差大等問題。”上述負責人說。
專家認為,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將成為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重點。原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銀行業保險業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銀行機構要積極破解農村金融增信難題,拓寬農村合格抵質押品范圍,探索豐富增信方式;與此同時,要加大科技應用力度,提升數字化、信息化服務水平。“除了農業領域,衛星遙感技術還應用于風車、光伏、塔吊、建筑物、電塔、道路橋墩等項目的融資場景監測。”工商銀行上述負責人說,近年來,該行深入推進“數字工行”建設,加快促進業務、科技、數據深度融合,下一步將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以及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持續豐富衛星遙感應用場景建設,研發碳排放評估等模型,豐富農業監測作物種類,讓衛星遙感技術更好地賦能金融服務。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