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賞析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2、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3、 【賞析一】 這首詩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當時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任上。
(相關(guān)資料圖)
4、這是一首紀游詩,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
5、寫這首詩的一點情況,本集有《游大林寺序》一文,可參考。
6、 全詩短短四句,從內(nèi)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么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jié)絕晚”、“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jié)候,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
7、但細讀之,就會發(fā)現(xiàn)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8、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是寫詩人登山時已屆孟夏,正屬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
9、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
10、我們從緊跟后面的“常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詩人在登臨之前,就曾為春光的匆匆不駐而怨恨,而惱怒,而失望。
11、因此當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沖入眼簾時,該是使人感到多么的驚異和欣喜!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yīng)的。
12、它們字面上是紀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13、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人著意用了“人間”二字,這意味著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即仿佛從人間的現(xiàn)實世界,突然步入到一個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間的另一世界。
14、 正是在這一感受的觸發(fā)下,詩人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了。
15、“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16、”他想到,自己曾因為惜春、戀春,以至怨恨春去的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了春,原來春并未歸去,只不過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了。
17、 這首詩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仿佛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zhuǎn)來躲去。
18、不,豈只是有腳而已?你看它簡直還具有頑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的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xiàn),如果沒有對春的無限留戀、熱愛,沒有詩人的一片童心,是寫不出來的。
19、這首小詩的佳處,正在立意新穎,構(gòu)思靈巧,而戲語雅趣,又復(fù)啟人神思,惹人喜愛,可謂唐人絕句小詩中的又一珍品。
20、 (褚斌杰) 【賞析二】 公元817年,唐元和十二年孟夏,白居易游廬山香爐峰頂?shù)拇罅炙?,寫下一首平淡自然而又意境深邃的小詩:“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21、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22、”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寫的是詩人在山外春已歸去的時節(jié),在山中卻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
23、這種自然界的強烈反差,令詩人產(chǎn)生了“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的復(fù)雜感慨。
24、從字面上,詩人在登山之前,曾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當一片春景映眼簾時,又感到一些由衷的驚喜與無奈的寬慰。
25、或許這種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變化而發(fā),實際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涼而惆悵的情懷。
26、 詩人寫這首小詩時,是在江州司馬的任上。
27、唐貞元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可謂春風(fēng)得意。
28、雖知幾年京宮生涯中,因其直諫不諱,冒犯了權(quán)貴,受朝廷排斥,被貶為江州司馬。
29、身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曾面對琵琶女產(chǎn)生“同為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慨。
30、這種滄桑的感慨,也許自然地融入這首小詩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紀游詩,蒙上了逆旅滄桑的隱喻色彩。
31、 正是這種感慨,詩人不用“山外”四月芳菲盡,而用“人間”。
32、這種遣詞頗令人品茗其中的深邃意味。
33、“人間”一詞,決不僅僅為“山寺”的對仗工整而用,“山寺”也許就是詩人忘憂、寬慰的“人間”的仙境。
34、“人間”天涯淪落的長恨,也許在桃花盛開的仙境會得到解脫;人生擺脫悲歡離合煩憂的辦法,也許就在遠離喧囂的美麗和寧靜中向你走來。
35、 這首《大林寺桃花》小詩,立意新穎,構(gòu)思靈巧,又令人深思,惹人喜愛,可謂唐人絕句中的又一珍品。
36、如果沒有對自然界細膩觀察的慧眼,沒有對生活的深刻感悟,是難以寫出來的。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guān)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版權(quán)聲明| 供稿服務(wù)| 友情鏈接
咕嚕網(wǎng) www.fyuntv.cn 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2022009963號-10
聯(lián)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