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昌6月3日電 題:百年非遺江右貢繡“展新顏”:凝聚匠心融入“新國潮”
中新網記者 李韻涵
孟夏時節,江西省南昌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江右貢繡代表性傳承人陶衛華端坐在繡架前,輕捻繡線,手指間輕彈繡針,巧手翻飛間一簇如墨韻染的蘭花栩栩如生,給驕陽下的繡坊更添一絲寧靜。
(相關資料圖)
中國中部省份江西古稱江右,江右貢繡則是贛繡的一個分支,由民間刺繡演變而來,歷史上曾數次為皇室定制繡品,講究精、細、雅、潔,已有數百年歷史,濃縮了贛鄱大地深厚的歷史人文積淀。
“皇室宮廷多用絲綢為刺繡載體,這就要求所用絲線必須極細,才能在絲綢上呈現柔軟絲滑的效果。”陶衛華手拿起一根直徑不足一毫米的絲線,不多時便將一條絲線劈成八份。她表示,為了突出層次,最多可將一根絲線分成128等份。
陶衛華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第五十五代裔,在她的繡坊中,多見梅蘭竹菊等自然田園元素,呈現在風景人物的刺繡中,也可窺見一份怡然自得。在從事刺繡二十余年的陶衛華看來,癡守江右貢繡的傳承也是另一種“歸園田居”。
“早些年我們繡坊坐落在滕王閣旁,總是能碰到外國友人,詢問能否用刺繡來呈現攝影作品。”陶衛華稱,有不少海外顧客向她定制更偏向西方光影效果的繡品,在多次試驗后,她以傳統繡法來呈現光影,模擬照片的效果,陶衛華稱這種繡法為“攝影繡”。
中新網記者看到,在陶衛華繡坊陳列的一幅以荷花為主題的攝影繡中,遠看恰如一張栩栩如生的荷花照片,近看則是由千萬根絲線細密織就的光影藝術。
此外,陶衛華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研究出了“打子潑墨繡”和“飛白篆刻繡”。“打子針”是刺繡中常用來繡花蕊的技法,陶衛華則利用打出不同大小、粗細、疏密、深淺的“子”來表現水墨畫中的濃淡顏色變化。
“飛白篆刻繡”則是一改刺繡細膩柔滑的風格,運用直針、接針、虛實針、捻針、交叉針的結合,打破傳統繡印章線條的工整、死板、色彩無變化,把篆刻的破殘、金石紋的肌理感、選擇性留白,蓋印章沾印泥的多少,及用力的大小所呈現出圖紋的變化、虛實,表現得更有藝術美感。
這種帶有東方美學的刺繡品也頻頻走出國門,陶衛華的作品多次送往東南亞各國巡展,還有不少海外華人華僑把這種刺繡作品視為“高定”,花數月時間等待一幅作品。
“藝術要融入生活,這項非遺想要傳承下去要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和重視,我也不斷將這門藝術融入‘新國潮’,讓刺繡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陶衛華稱,自己陸續推出了旗袍、漢服、手包、書皮等刺繡作品,讓這門民間傳統手工藝在傳承中煥新機。
如今,陶衛華將更多精力放在培養傳承人身上,她的女兒繼承衣缽即將可以獨當一面,陶衛華閑暇之余便為對這門手藝感興趣的年輕人授課。數年間,陶衛華也培養了近萬名繡娘。
“刺繡本就源起民間婚嫁、小兒百日禮、祝壽禮等傳統民俗,希望能培養更多的繡娘,讓刺繡這門藝術更加生活化。”在陶衛華看來,在未來,希望能探索更多新路徑讓江右貢繡不斷傳承與發展。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