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在這場新冠肺炎中的突出表現,讓許多人對祖國傳統醫藥有了新的認識,張伯禮、劉清泉等當代名中醫也登上了抗疫名人榜,廣受大眾的追捧。在中國歷史上,名醫向來是大眾崇拜的偶像。名醫受崇拜,源于中國人的幸福觀。儒家經典之一《尚書》記載,福有五種:“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五福中,有三項指標都與生命的長短及質量有關,人們不僅追求長壽,還希望一輩子健康平安地活著,無疾而終。正因如此,為大眾健康長壽保駕護航的名醫深受人們的喜愛和尊敬。
在民間,孫思邈是最有名的“藥王”
欲為名醫,先為良醫。范仲淹有言,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所謂良醫,就是有良心的醫生,古人稱之為有“仁心”之醫。正其心而精其術,是為良醫。懸壺濟世,救死扶傷,藥到病除,名揚杏林,是為名醫。
自古以來,為了捍衛人類的健康,我國涌現了一批又一批的名醫。名醫之中的佼佼者,被稱為“十大名醫”。岐伯、雷公、扁鵲、華佗、張仲景、葛洪、皇甫謐、孫思邈、韋藏慈、錢乙、李時珍等名醫均曾進入“十大名醫”之列。因古代名醫太多,“十大名醫”的排列經常變換。不過,在古代最受崇拜的還不是“十大名醫”,而是“醫王”和“藥王”。李時珍被譽為“藥圣”,卻沒人稱他為“藥王”。張仲景被尊為“醫圣”,華佗被尊為“神醫”,但在古代卻無“醫王”之稱。那么,站在中醫之巔的“醫王”和“藥王”到底是何方神圣?“醫王”和“藥王”相比,誰的地位更高?
先說“藥王”。在中國歷史上,被尊為“藥王”的名醫有扁鵲、孫思邈及唐代的韋藏慈等人,近代以來,韋藏慈的名氣大不如扁鵲和孫思邈。據清人高士奇《扈從西巡日錄》記載:“鄚州城(今河北滄州任丘市西北部)東北有藥王莊,為扁鵲故里。藥王廟專祀扁鵲,香火最盛。每年四月,河淮以北,秦晉以東,各方商賈,輦運珍奇之屬,入城為市。妙伎雜樂,無不畢陳,云賀藥王生日。”
在孫思邈的故里陜西耀縣城東,有一座由五峰連聚而成的大山,唐時稱“磬玉山”,又名“五臺山”。據傳孫思邈曾隱居此山中,故世人稱之為“藥王山”。宋元以降,人們屢次在山上建廟立碑,名為“靜應廟”。明代又在山中建“藥王廟”,此廟建成后,每逢農歷四月廿八日,全國各地醫生和藥商便云集于此,祭祀“藥王”孫思邈。在民間,孫思邈是最有名的“藥王”。
“伏羲、神農、黃帝”被尊為“醫王”
而被尊為“醫王”的,并不是人們所熟悉的名醫,而是上古時期的“三皇”:伏羲、神農、黃帝。在古代,“三皇”被尊為“先醫”“萬世醫藥之祖”,其地位高于后世出現的“藥王”。為何“三皇”被尊為“醫王”?肯定有其道理及依據。神農氏和黃帝對中醫藥的貢獻,有史為證。神農主要與中藥有關,黃帝則與中醫的基礎理論有關。
“神農嘗百草”的故事最早見于《淮南子·修務訓》:“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后又見于《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中醫離不開中藥,正因自古以來就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后世才稱中藥學著作為“本草”,將第一本中藥學著作稱為《神農本草經》。所以尊神農為“先醫”“萬世醫藥之祖”,可謂實至名歸。
黃帝與中醫理論的關系也是廣為人知。我國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相傳就是黃帝與岐伯、雷公等名醫討論醫學、養生等問題的結集,故稱《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建立了中醫學的“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及“養生學”“五運六氣學”等,奠定了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病理、診斷及治療的認識基礎,對中醫學居功至偉,故黃帝被尊為“醫之始祖”“醫王”也是實至名歸。
問題是伏羲氏為何也被尊為“醫王”?很多人都知道,中醫理論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學說的基礎上,而伏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創八卦及《易經》,其“三才之道”正是我國“天人合一”思想的源頭,可見古人尊伏羲為“醫王”也不是無稽之談。(鐘葵)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