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晚上七點半,新華網與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聯合推出的投資者教育公益節目《國民財富大講堂》第十二期播出。本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研究員祝寶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陳道富、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以及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等五位嘉賓圍繞“一季度經濟數據解讀”展開了一場高峰對話。
該節目在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新浪、騰訊、百度和嗶哩嗶哩等平臺播出。數據顯示,當日觀看直播的網友超過406萬,受到很多業內人士及金融機構的廣泛關注,很多觀眾表示嘉賓講得非常精彩,受益匪淺。
國家統計局每個季度會根據經濟運營情況公布經濟數據,這也被視為我國經濟的重要“溫度計”。據國家統計局上周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GDP同比下降6.8%,三大產業也都出現了比較大的下滑。而3月以來,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的日趨穩定,我國經濟有了明顯好轉。對此,五位嘉賓分別分享了他們對一季度經濟數據的理解和思考。
祝寶良:一季度經濟下行較深 3月起恢復狀況良好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研究員祝寶良分析一季度統計數據有五大特點。
第一,經濟下行較深。一季度經濟增長速度下降6.8個百分點,經濟損失大概相當于3萬億人民幣。這個損失主要由政府財政、企業利潤及工資性收入三方面承擔。第二,政策制定及執行難度增加。此次疫情同時沖擊了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給政策的制定及實施帶來了困難。就影響程度而言,他認為此次疫情對需求端的影響要大于供給端。從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消費支出來看,政府的需求收入在下降,財政支出下降的幅度也較小。其次,鋼鐵、有色、化工等行業庫存實際是增加的。第三,物價及通脹水平不高。此次疫情沖擊了供給側和需求側,造成了未在需求下的商品價格上升,需求下的商品價格反而下跌的情況,整體通脹水平并不高,隨著疫情在全球的蔓延,需求可能還會下降。第四,就業壓力增大。今年一季度GDP下降6.8個百分點,其對就業的沖擊很大。第五,收入略微增加。他表示,收入增長意味著企業利潤及財政收入下降,會對經濟帶來若干問題。首先,利潤下降較快,企業面臨經營和生存困難,經推算今年企業利潤下降幅度或超30%。其次,疫情的全球蔓延拖慢經濟反彈速度,并對金融、出口、旅游等產業造成沖擊,影響就業、降低消費增長,可能明年制造業投資也不會太快增長。再次,財政收入下降較快,可能出現家庭負債表、企業資產負債困難等問題,中央財政的救助壓力也增加。
祝寶良還擔心出口如果下降較快,會對中國出口企業造成較大沖擊,由于中國出口企業往往勞動技術水平都較高,區別于容易復蘇的餐飲、旅游等行業,這些出口企業一旦出現問題,恢復就會顯得比較困難。因此面對疫情,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要救助企業,保證企業生存,保就業保民生。
他認為今年以來貨幣政策力度比較適當,財政政策在企業紓困方面也不錯。其次,他希望能保障回鄉農民工的生活,受疫情影響農村貧困人口可能會增加,因此需要去補貼這部分人群。
祝寶良還提出“特別國債”的概念。首先,建立紓困基金支持企業紓困。其次,給銀行注資緩解經營風險。再就是,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抗疫,通過IMF發揮作用,并增加中國在國際領域的發言權等。
他認為未來經濟會逐漸恢復,可能呈現V型反彈態勢。從季度看,經濟增長走勢應該會緩慢上升;從月度來看,經濟增長走勢可能是“W”型。
劉尚希:沖擊具有持續性 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稱,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及當前“兩個前所未有”的形勢,包括“沖擊前所未有”“挑戰前所未有”。他表示,此次沖擊有兩次,分別是國內疫情和國外疫情帶來的沖擊。兩次疫情沖擊疊加在一起,會放大不確定性和增加風險,直觀的表現為經濟深度下滑。
他認為一季度數據所表現的主要是國內疫情沖擊所帶來的影響,第二波沖擊主要受國外疫情影響,目前還未完全顯現,而兩次沖擊很有可能使經濟出現螺旋式下行。目前我國沿海地區出口及進口都受到較大影響,企業紓困、群眾就業等問題逐漸顯現。從全球來看,疫情仍在不斷擴大,他判斷第二季度乃至今年全年經濟形勢都不容樂觀。
此次疫情帶來的挑戰是“內”和“外”疊加的,因此要充分估計我們面臨的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從長期背景來看,中國正處于戰略機遇期,進入了一個新的軌道,也有可能是一個高風險的軌道。整個全年以及明年甚至以后發展的態勢都可能會出現新的內涵,所面臨的挑戰也可能是多方面的。
劉尚希指出,如何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個統籌有一定難度,關鍵是對當前疫情防控模式的優化升級。在他看來,疫情防控模式升級的實現有三個基本要素,分別為降低死亡率、提高檢測能力及完善醫療資源。當這三個要素同時具備的情況下,疫情防控模式就能不斷升級,其對復工復產、經濟發展都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陳道富:深層問題需警惕 政策應對大有可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陳道富將自己對一季度經濟形勢的分析概括為三方面內容。
第一方面,一季度經濟數據反映了疫情對我國經濟的直接沖擊,但它也有未充分顯示的內容。首先,當前疫情在全球范圍蔓延,尚未完全反映國際社會需求下降對我國出口企業的影響。其次,疫情直接沖擊帶來的包括中小企業的生存問題、失業問題、金融機構可能的經營壓力等問題需警惕。
第二方面,疫情防控期間金融政策發揮了積極作用,金融體系流動性相當充裕。一季度我國貨幣和信用擴張較快,尤其是3月份,但也需要關注幾個數據的變化。特別是M2和M1增速不一致,該現象反映了金融政策資金大多流到了企業和個人,但還未完全轉化為經濟活躍度,尚需政策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
第三方面,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到“前所未有”的判斷,陳道富表示這是我國對疫情獨特性和嚴重性的判斷。他解釋道,這也意味著政策的應對不能夠固守成規,可以更加積極有為。目前看來,一季度的政策更多的是著眼于救助和經濟恢復,這些政策有助于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托底。而從當前來看,政策已開始轉向在堅持“六穩”的基礎上強調“六保”,對于擴大內需,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穩定等做出了更具體部署。
陳道富認為,財政政策在紓困、救助、穩民生等方面可以發揮更大作用。他表示,在經濟下行過程中,財政需要在逆經濟周期做更多事。首先,要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更好地結合起來,如央行推出1.5萬億的再貸款支持中小微企業,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財政政策、各地擔保機構、政策性金融機構發揮作用,使得這一政策能夠落到實處,推動中小微企業的恢復。其次,在民生救助和援助方面,我國目前沒有直接的財政救濟渠道,當前情況下可以建立起直接著眼于民生、就業或失業等財政精準支出救助體系,以推動實施民生等相關領域的財政政策。
邢自強:中國抗疫成果顯著 抵御好外部沖擊成關鍵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認為一季度不能只看經濟賬,當時中國處于抗疫上半場,重中之重是遏制疫情擴散,為下階段恢復正常生產生活奠定基礎,所以一季度GDP增速同比下滑不奇怪。當前戰疫進入下半場,未來幾個季度重心將轉向經濟抗疫,政策應該積極發力,尤其是要做好紓困以應對全球經濟大衰退。
他表示抗疫可包括“三部曲”,首先是控制疫情本身蔓延,其次是恢復正常生產生活,最后是拉動或刺激需求。這個順序要正確遵守,他舉例稱,美聯儲研究人員回顧了1918年全球大流感之后的經濟發展經驗,結論是當時執行社交疏離和隔斷措施比較好的國家,后續經濟恢復水平比較好,反之亦然。在上半場抗疫中,中國采取了正確合理的步驟,發揮了社會組織模式的優勢,抗疫成果顯著并率先扭轉了戰局。
邢自強表示,根據大摩的復工指數顯示,目前中國工業產能大致已恢復正常。雖然進入了下半場的經濟抗疫,但中國仍面臨更大的挑戰、更難的題目。首先,經濟復蘇的瓶頸轉移到了需求端。出于對全球疫情二次沖擊的擔心,不僅延緩了國內消費行為的復蘇,更產生了其他影響。與此同時,歐美經濟長時間停擺也表明這次疫情造成的經濟衰退是全球自大蕭條以來所遭遇最嚴重的,外需對中國經濟的沖擊也強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
其次,面對比較嚴峻的就業壓力,他認為應繼續實施大規模紓困舉措,反哺企業和個人,避免當前摩擦性失業轉變成長期結構性失業,可借助中國較完善的數字支付經濟、稅務、繳費繳稅等體系反哺實體經濟,以幫助實現未來幾個季度的經濟復蘇。
魯政委:經濟長期增長動力充足 逐季走高或延續至明年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將自己對一季度經濟數據理解概括為“冬盡春來V型反彈”“內需反彈遭遇外需倒春寒”、“短期靠政策托底,長期靠改革”三句話。
“冬盡春來V型反彈”是指,可預見一季度的負增長是未來10年不會再見到的最低增長數據。從未來講,我國經濟走勢會逐季走高,且回升現象或延續到明年上半年。
“內需反彈遭遇外需倒春寒”是指第二季度仍然可能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從數據來看,我國3月復工率超70%,海外的疫情尚未爆發,外需需求未受影響。而隨著海外疫情擴大,外需需求會受到較大影響。他表示,3月的數據有可能是近來幾個月中表現相對較好的。從全球新增確診病例來講,目前海外主要經濟體的疫情峰值都已經見到,現在的關鍵是它回落的速度有多快。
“短期靠政策托底,長期靠改革”包括兩方面內容。他進一步說道就政策托底來看,可以簡單概括為“434”。第一個“4”指針解決失業問題有四種辦法,包括解決失業問題最關鍵的是復工復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增加農村務工機會;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外賣、直播等多種方式實現就業。最后,對于以上幾類無法解決就業問題的人員,可通過發放失業救濟的方法解決。“3”是指積極的財政政策要發揮多個關鍵作用。最后一個“4”是指通過預算內提高赤字率、中央政府層面發行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層面發行專項債、促使融資成本下降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另外,魯政委還稱就經濟的發展來看,長期要靠改革。近期中央發布的文件提及要素的市場改革,未來要素的市場化自由流動將會發揮經濟的三大潛力。首先,中國超大規模的市場規模將吸引全球的產業鏈。其次,激勵人才并突破關鍵技術,用全球最優秀的人才來幫助我們進行技術創新。最后,土地改革可以讓土地和人可以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實現又一輪的大城市化潛力的發揮,以增加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動力。
《國民財富大講堂》是由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與新華網聯合推出的投資者教育公益云課堂。節目每周兩期,在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新浪、騰訊、百度、嗶哩嗶哩等平臺同步播出。該節目立足高端,先后邀請了管濤、劉國恩、邢自強、金李、陳道富、劉元春、李迅雷、魯政委、田軒、劉尚希、祝寶良等國內頂尖經濟學家,為廣大觀眾解讀疫情下的經濟走向和財富管理,深受專業觀眾追捧。播出至今,已經成為經濟界和金融界最受關注的節目之一。節目也得到了監管部門及相關金融機構的高度評價。(王蓓蓓 武曉東)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