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過去40年從小漁村到一線城市的跨越式發展,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深圳,40年后又走在了時代發展前列。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作為國內最具有創新能力的互聯網城市,深圳憑借“互聯網+”、大數據、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科技手段,讓居民足不出戶就能解決健康問題,享受醫療服務。
讓信息多跑路,讓百姓少跑腿。近年來,深圳市衛健委“硬件建設”和“軟件服務”兩手抓,在扎實推進衛生健康信息化工作,加快互聯網醫院建設的同時,全面開展全民智慧健康便民惠民服務,破解百姓“最后一公里”看病難、看病繁等難題,切實提升百姓看病就醫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構建“智慧健康”服務體系的實踐與探索中,深圳從未停止過腳步。
看病就醫“一碼通”
深圳市中心的蓮花山公園,1992年1月22日,鄧小平在這里親手種下一棵高山榕。從山頂廣場向南眺望,可以看到深圳市兒童醫院。
深圳市兒童醫院占地僅60余畝,卻承擔著全市及周邊十幾個地區的兒童醫療保健任務,以往,這里的門診大廳常常人滿為患。
“排隊中,家長爭吵、打架是常有的事。”
“排隊3小時,看病3分鐘。”
……
談及此前的就醫體驗,曾在醫務科工作多年的深圳市兒童醫院院長麻曉鵬說。
前不久,在門診大廳里,李紅(化名)推著嬰兒車正在使用自助服務機。她先將電子健康碼放在掃描區,然后在自助掛號機前操作,動作嫻熟。
“相比老大那會兒,老二現在看病太方便了。”李紅告訴記者,她早上10點約上號,下午3點到醫院取號、就診、繳費、檢查、打印報告,“整個過程基本不超過一小時。”
李紅手中的電子健康卡以個人專屬二維碼形式呈現,相當于一張健康身份證。
按照國家電子健康卡管理規范,深圳建設了全市電子健康卡管理平臺,關聯居民個人信息、身份證、金融卡等,實現醫療衛生機構“一網聯通”,優化再造服務流程,實現看病就醫“一碼通”。
2018年12月,廣東省電子健康卡首發儀式在深圳舉行,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深圳市人民醫院、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等7家醫院正式試點應用。
“推行以電子健康碼為載體的實名就醫,梳理全流程掃碼就醫流程,打通移動醫保支付環節,以此為居民提供連續性醫療服務,同時醫生也可以動態掌握其健康情況。”深圳市醫學信息中心主任林德南說。
截至2020年3月19日,電子健康碼已在深圳市64家醫院和所有社康中心正式應用,發碼量超過1575萬張,用碼量達2173萬人次,日均用碼超過10萬人次。
深圳市兒童醫院門診部主任叢敏介紹,2014年醫院日均門診量達3500多人次,如今日門診量最高可達8516人次,“盡管門診人次不斷攀升,依然可以做到人多不亂,井然有序。”
除此之外,電子健康碼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還發揮著精準防疫作用。3月18日,基于居民《流行病學史問卷》反饋信息,通過大數據分析,深圳對居民院內就醫實施“紅色(高風險)、黃色(重點關注)、綠色(正常)”三色動態管理。
根據3種顏色,醫生接診時可快速識別患者健康狀況,同時守好患者入院“第一道”防線,減少院內交叉感染。
與此同時,為避免居民線下扎堆就醫,深圳市31家醫院開設線上發熱咨詢服務,為發熱患者提供診療釋疑,其中20家醫院還開設線上復診、在線處方、藥品配送等服務,讓居民不出家門就能解決日常健康問題。
據統計,截至3月19日,深圳市線上咨詢累計達30.2萬人次,其中關于新冠肺炎咨詢累計已達20.5萬人次,占比達67.9%。線上診療累計21358人次,開具電子處方累計達17520人次。
補齊基層短板
醫改啟動之初,深圳面臨醫療“資源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資源不均衡”等問題,而社康醫療機構是破解這些問題的主要抓手,要想吸引患者首診在基層,一是靠政策支持,二是要“強基層”,軟硬實力都提升,做到“留得住患者”。
在推進分級診療、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過程中,醫療信息化起了關鍵作用。
在深圳,“互聯網+醫療”改變的不僅是就醫方式,更是在整合醫療資源、引導優質醫療下沉、推動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等方面產生促進作用。
近日,羅湖區黃貝嶺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全科醫生邱珊嬌忙完上午的病房探視后,換上印有“家庭醫生服務”字樣的制服,來到村民方伯家中巡診。
2014年10月,方伯的老伴兒出現大面積腦癱,5年來就診于深圳多家醫院,前不久轉診回家休養。
作為深圳典型的城中村,黃貝嶺村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老年人有 700多人,其中75歲以上的有 200多人。黃貝嶺社康中心主任黃文靜介紹:“像方伯家這樣的家庭病床,全村還有33張。”
邱珊嬌打開手機里的 “社康通”小程序,里面詳細記錄了社區老人的所有社康服務信息,包括就診記錄、隨訪記錄、處方、健康指導、電子病歷等。“便捷、詳細、連貫,減少診療誤差。”談起用戶感受,邱珊嬌如是說。
“這款小程序適用于老年人慢病管理,歷次就診信息都會記錄在案,便于醫生系統性查詢。”黃文靜說。
自2017年起,羅湖醫院集團所轄醫院與社康中心的轉診通道被打通。羅湖醫院集團副院長、社康管理中心主任林錦春介紹,通過信息化系統實現雙向轉診“無縫對接”。
據東門社康中心副主任郭志紅介紹,病人需要向上轉診時,其診療資料會通過信息系統傳到上級醫院,醫生打開電腦就能一目了然;向下轉診時,醫院將資料通過信息系統傳給社康中心,社康醫生一天之內提供后續服務。
此外,東門社康中心還定期組織專家坐診,檢驗檢查上傳至醫學影像中心由三級醫院出診斷結果,定期遠程會診等,從而實現“基層首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
林錦春表示,逐步實現慢性病管理社區化,將慢性病患者留在社區,為大醫院釋放出更多醫療資源,以此為分級診療提供有力支撐。
“小病進社康,大病到醫院”如今在深圳已不再是一句口號。2019年,深圳社康醫療機構已承擔全市三分之一的診療量。
“智慧健康醫療”之路有很多條,但最終的目標只有一個:一切為了百姓健康。通過改革,深圳實現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轉變。
構建“智慧健康”服務體系
目前,在擁有2000萬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深圳已建成1500余萬份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檔案包含既往病史、診療信息等個人醫療健康信息,已縱橫聯網,實現了市、區、社康三級區域互聯互通。
其中,自2018年開始實施的醫院間醫學檢驗和影像檢查結果互聯互通互認,目前已在全市所有公立醫院和社康中心實現。
在此基礎上,“社康通”小程序、“健康深圳”APP和“深圳健康網”等,作為“智慧健康醫療”的重要載體,在全市廣泛應用。不僅如此,與其綁定的電子健康卡碼,還將延伸到院內停車、消費、就餐等收費環節,為居民提供 “一碼通”服務。
如今,深圳已在整個城市層面實現以人為本的全生命周期的便民惠民服務、精細化健康管理。而在推進區域醫療健康信息一體化上,相對技術而言,難度最大的是協調各方資源和訴求。
曾經,醫院間檢驗檢查各自為政,百姓“看病繁”“看病難”問題嚴重。自從深圳市級平臺打通了檢驗互聯互通互認,不僅患者就醫成本下降,同時“大醫院扎堆做檢查”等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接下來,深圳將繼續以智慧便民為導向,通過“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方式,加快醫院信息化的應用端建設。
“相對其他一線城市,深圳有兩大優勢:一是深圳建市僅40年,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年輕人較多,所以整座城市更易于接受信息化使用。其二,華為、騰訊、平安等科技巨頭多,政企合作高效,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加快推進智慧健康服務體系建設。”深圳市衛健委主任羅樂宣說。
作為國家電子信息產業重鎮和首批5G試點城市,隨著5G技術的廣泛應用,深圳也將探索5G技術遠程示教、遠程會診、遠程手術、院前急救、遠程查房等應用。其中,深圳市人民醫院“醫療衛生三名工程”董家鴻院士肝膽胰外科團隊借助5G技術完成了全國首例肝膽外科遠程術前討論和術中指導。此外,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與中國電信、華為簽署5G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聯手打造深圳首家5G智慧醫院。
下一步,深圳將全力推進“12361”工程實施建設,加快“1個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2大重要保障體系、3大健康核心庫、6大業務應用信息系統、1項健康惠民云服務”等建設,確保到2020年實現一個共享平臺、一碼服務一生、一網協同運行、一體協同監管的“四個一”發展目標。在構建醫療衛生高地、推進衛生健康科技創新、打造智慧健康服務體系三方面實現新突破。(賈偉)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