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來襲,給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帶來廣泛而深遠影響。這當中,中餐氣氛熱烈的圍桌會食方式,繼2003年因SARS引發變革呼聲之后,再度引起普遍關注和熱議。餐飲飯店行業多個團體近期推出分餐制相關標準和服務規范,并倡議推廣。
考古學家王仁湘指出,圍桌共餐的會食方式,雖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其歷史并不古老,更古老的則是地道的分餐方式。他呼吁餐飲方式變革采納唐代曾出現的具有會食氣氛的分餐制,既科學衛生,又遵循傳統,實現“兩全其美”。
古代中國分餐制至少曾實行三千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指導委員會主任王仁湘從考古視角介紹說,分餐制在中國的歷史可上溯到史前時代,經過不少于三千年發展過程。到唐代大體上誕生會食制,其后逐漸轉變,到宋代以后,具有現代意義的會食才形成氣候。
古代中國人分餐進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擺著一張低矮小食案,案上放著食具,所謂“筵席”正是這古老分餐制的一個寫照。考古發現的漢墓壁畫及畫像石磚等實物和繪畫資料,就可見古代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分餐制場景。根據《史記》《漢書》《后漢書》《陳書》等文獻記載,至少在隋唐以前,正式筵宴還維持一人一份食物的分餐制。
王仁湘稱,以小食案分餐進食的方式,至遲在龍山文化時期便已出現。考古已發掘到公元前2500年時的木案實物——山西陶寺遺址出土一些用于飲食的木案,不僅將食案歷史提到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示分餐制在古代中國出現的源頭。隨著飲食禮儀逐漸形成,此后周秦漢晉時代,持續推動筵宴實行一人一案分餐制。
過渡時期出現有會食氣氛分餐制
一人一案的分餐制后來為何演變為會食制?王仁湘解釋說,高桌大椅的出現和應用,是中國古代由分餐制向會食制轉變的一個重要契機。西晉王朝滅亡以后,生活在北方的匈奴、羯、鮮卑、氐、羌等民族陸續進入中原并先后建立政權,使中原地區傳統習俗、生活秩序及相關禮儀制度受到一次次強烈沖擊。這種歷史背景再加上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導致傳統席地而坐逐漸被更輕松的垂足坐姿取代。
研究表明,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人已基本拋棄席地而坐,最終完成坐姿的革命性改變,也直接影響飲食方式由分餐向會食的轉變。同時,過渡時期還存一種有會食氣氛的分餐制:人們雖然圍坐在一起,但食物還是一人一份。這種以會食為名、分餐為實的飲食方式,也是古代分餐制向會食制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
王仁湘表示,在中國,分餐制、會食制以及實質為分餐的會食制,都是歷史的產物。如今從應對疫情防控出發倡導分餐制,不僅不是放棄傳統,反而是回歸歷史更悠久的傳統,只要重啟唐代名為會食實為分餐的模式即可,“既有熱烈的氣氛,又講究飲食衛生,而且弘揚了優秀的飲食文化傳統”。
餐飲行業團體倡議推行分餐制
記者梳理發現,近期餐飲飯店行業多個團體積極倡議,呼吁中餐推行分餐制。中國貿促會商業行業委員會和世界中餐業聯合會共同組織起草的《中餐分餐制、公筷制、雙筷制服務規范》團體標準已正式發布并實施,使分餐制從行業倡議提升到標準化層次。
中國飯店協會倡議開展“公勺公筷雙筷”健康行動,向全行業推廣分餐制。還有官方網媒專門聯合中國烹飪協會、中國飯店協會發布倡議書,倡導餐飲服務提供者和廣大消費者實行“分餐制”“公筷、雙筷制”。
山東省餐飲與住宿行業協會聯合該省55家行業協會和重點餐飲企業共同發出分餐制倡議。中國營養學會表示,分餐不但不會分愛,還會分享健康。
實際上,17年前SARS期間,中國倡導分餐制并被很多餐廳采用,王仁湘研究員當年也提出分餐制考古溯源及建議,但遺憾的是隨著SARS的銷聲匿跡而被束之高閣。究其原因,餐飲行業認為分餐制增加運營成本,動力不足,而消費者也不甚在意。
專家希望以這次疫情防控為契機,將分餐制特別是傳統的有會食氣氛的分餐制,真正持續推廣應用開來,以免重蹈“好了傷疤忘了疼”的覆轍。
另有專家提醒,除分餐外,社交方面也可以考慮用中國傳統的抱拳、拱手、作輯、鞠躬等替代握手,在日常交流時相互致意。(孫自法)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