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個國家禁止部分糧食出口,越南、柬埔寨、哈薩克斯坦等國宣布限制或禁止糧食出口,這些情況引發人們對糧食安全以及價格波動的擔憂。
商務部消費促進司副司長王斌指出,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和消費國。2019年中國糧食總產量6.64億噸,比2018年增加0.9%,創歷史最高水平。在消費方面,中國口糧年均消費量為2億多噸,2019年中國小麥、玉米、大米三大主糧庫存結余2.8億多噸,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進口的大米、小麥分別只占國內消費總量1%和2%,主要起到品種串換和調劑作用。中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庫存充裕、儲備充足,價格長期穩定,國際市場對中國糧食供應的影響很小。
王斌表示,疫情發生以來,商務部會同有關地方和部門,確定了一批保供骨干企業,糧食生產加工企業復工向好,消費者完全沒有必要擔心糧食供應短缺及價格大幅上漲問題。
“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一些國家擔心糧食生產和運輸受到沖擊,導致本國糧食供給不足,開始限制農產品出口,但對中國整體的糧食供應和價格影響較小。”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上海邁柯榮信息咨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徐陽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本身是糧食生產大國,同時與那些已經限制農產品出口的國家農產品貿易量有限,對于口糧方面的價格出現加大波動的可能性較小,除了進口糧食的占比較少外,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居民情緒也不會出現恐慌,對于糧食價格的影響有限。此外,有關部門也會有計劃地向市場投放糧食,平抑波動。
潘向東認為,從生產端看,可以確保在供給端“保供穩價”。從需求端看,糧食屬于必需消費品,需求波動幅度較小,需求端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較小。另外,我國相關部門運行效率比較高,一旦一些地區出現糧食價格較大幅度波動,相關部門會通過投放庫存、跨地區調撥等手段穩定物價。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國擁有很好的糧食儲備機制,已建立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協同運作、政府儲備和企業庫存互為補充的糧食庫存體系,糧食總庫存處于歷史高位,特別是小麥、稻谷等庫存均能滿足一年以上的消費需求,因此在農產品的生產消費方面起到調節余缺的關鍵作用,也能在應對突發事件、自然災害等方面起到“保供穩價”的積極作用。受疫情影響,各地也積極采取措施扎實做好糧油市場“保供穩價”工作,切實維護區域糧食安全。(倪楠)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