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佛山(云浮)產業轉移工業園氫燃料電動城市客車生產車間。
梁啟華攝(人民視覺)
編者按: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堅實基礎。近年來,廣東持續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動能不斷發展壯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5G研發、機器人……一系列新興產業,正在廣東這片土地上茁壯成長??萍紕撔拢蔀橥苿訌V東經濟發展的主動力。
今天起,本版推出“縱深·廣東新動能觀察”系列報道,展現廣東新動能發展的亮點,總結其發展過程中的創新經驗,并為其他區域進一步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
觀察廣東動能變化,兩句話可作參考:早期“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現在“東南西北中,創新到廣東”。言外之意,廣東的“人口紅利”正在向“創新驅動”轉變。
在廣州明珞汽車裝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姚維兵看來,變化“的確如此”。2007年,從廣州本田汽車公司辭職創業的姚維兵,開始做汽車生產線智能設計。他回憶說,“沒掌握新技術時,吃了不少苦頭,500元的小項目都接。”如今,公司已經拿到了98項發明專利,特別是在開發了全球領先的多車型共線柔性總拼系統后,組裝效率提升5倍,年營業額突破10億元。
姚維兵的創業之路,廣州開發區企業家都不陌生。從食品、日用品、建材、化工、五金等企業“挑大梁”,到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唱主角”,79平方公里的廣州開發區正是廣東經濟動能轉換的縮影。
2018年頭10個月,廣東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9萬億元,先進制造業約占六成,而10年前這一占比僅一成多。種種跡象表明,經濟大省廣東正逐漸擺脫土地、資源、人口、環境等路徑依賴,開始擁抱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動能轉換,質效提升,創新型經濟正如高速列車般呼嘯向前。
“轉移”與“轉型”
發展遇到“天花板”,倒逼新舊動能轉換
廣東新舊動能轉換,始于珠三角結構調整。
11年前,珠三角突遭國際金融風暴“寒流”,一批外向型中小企業“感冒”。深圳市寶安區加工企業幾乎關了1/3。廣東頂住壓力,順勢實施產業轉移戰略,引導珠三角勞動密集型企業轉向周邊,減輕土地、資源、人口、環境等壓力,俗稱“騰籠換鳥”。
“珠三角經濟總量占全省80%,是名副其實的經濟發動機。珠三角產業結構調整,動能轉換,產城融合,就能大大改善廣東發展質量、增強國際競爭力。”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分析,這是珠三角發展的必經之路。
“動筋骨”才能“強體魄”。廣東兩大工業重鎮——佛山市和東莞市聞風而動。佛山堅決淘汰污染型企業,400多家陶瓷企業關停并轉,技術改造,只剩60多家。2008—2012年,東莞忍住經濟滑坡“陣痛”,每年撥20億元扶持高新技術企業。5年之間,廣東省建起87個省級產業轉移園,珠三角轉出勞動密集型企業、淘汰產能落后企業約14萬家。
5年前,廣東繼續倡導創新驅動,加快轉型升級。珠三角人意識到,既要“騰籠換鳥”,更要“擴籠壯鳥”,防止企業外遷“水土不服”、本土產業“空心化”等問題。
2014年,佛山市副市長許國奉命擔任佛山對口幫扶云浮指揮部總指揮,卻不按套路“出牌”,不搞低端產業,而是引進氫燃料電池模塊、氫能源整裝客車、加氫站、氫能源車示范線、氫能技術研究院等項目。“即便是產業幫扶,也不能只顧眼前利益。我們就是認準一個目標,變低端產業轉移為高端產業共建,培育支撐當地長遠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許國說。
風雨過后見彩虹。2013年之后,東莞經濟觸底反彈,經濟增速重進全省前列。以智能手機產業為例,2017年,全市智能手機年出貨量3億多臺,約占全球手機市場1/4。佛山一舉摘掉污染帽子,重現“碧水藍天”,陶瓷業效益不降反升。2013年至今,全市經濟總量始終保持全省第三,工業總產值位列全國大中城市第五。
當2017年結束時,廣東新動能厚積薄發,新經濟勢頭強勁。全省3.3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撐起經濟“半壁河山”,區域創新能力躍居全國之首。專家認為,回顧廣東動能轉換進程,“轉移”與“轉型”是兩個繞不開的節點。如果說產業轉移是動能轉換“第一季”,產業轉型就是動能轉換“升級版”。
如今,廣東重新站到新起點,開始建設“數字經濟強省”。“大數據、互聯網、數字經濟的發展指數,廣東均居全國前列,為動能轉換奠定基石和優勢。”廣東省工業化和信息化廳技術創新與質量處處長孟輝認為:“廣東要繼續依托數字經濟優勢,抓緊產業協同創新,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生態體系,合力并行,跨越發展。”
“制造”與“智造”
新興產業崛起,傳統產業蛻變,“世界工廠”邁向“創新高地”
“先進性”和“智能化”,是廣東培育新動能的兩大著力點。
“你們能想象,一根小天線涉及多少高科技嗎?”京信通信系統控股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卜斌龍見面先科普:通信業快速發展,天線越來越多,而增建鐵塔又耗費資源。怎么辦?在技術團隊的攻關下,京信通信取得近千項核心技術專利,突破了天線小型化、輕型化、一體化等難關,研發出多制式融合天線、多系統共用天線。到2015年,京信通信專利技術數量躍居全球前列,移動通信天線業務穩居全球前三,擠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移動網絡業務。“兩年少建鐵塔45萬座,節約土地兩萬畝。”卜斌龍說。
面對世界科技革命浪潮,廣東首先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出臺一系列扶持措施,先后建起66個省市共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培育361家省級戰略性新興骨干(培育)企業,并在全國率先發展超高清視頻(4K)產業。華為、騰訊、科大訊飛、邁普醫學、華大基因、光啟研究院等創新型企業脫穎而出。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廣東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平板顯示、高端軟件、半導體照明、生物醫藥、智能制造裝備、新材料等7個產值規模超千億元的新興產業集群。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全國第一。
當京信通信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開疆拓土”時,廣東樂源數字技術有限公司則在傳統手表制造業“精耕細作”。公司總裁樂六平拿出一塊黑色石英表介紹說,“別小看這只小手表,它可是世界首款機械指針與智能系統混合手表,里面有我們研發的智能手表機芯、穿孔觸摸彩屏+機械指針等技術。”
嶺南大地,許多面臨危機的傳統制造業,正通過技術提升插上騰飛的翅膀。海天醬油的傳奇,一直讓人津津樂道。這個延續了300年歷史的老字號,因為工藝落后,一度在市場競爭中風雨飄搖。10多年前,引入大數據、物聯網、自動化生產線、立體倉庫等新技術,逐步走上智能化、規模化、品牌化之路,成了全球調味品制造業龍頭企業。
“新舊動能轉換不掛空擋。新興產業無中生有,敢搶敢拼,異軍突起;傳統產業有中出新,攻堅克難,重煥生機。這是廣東經濟充滿活力的重要原因。”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丁力說。
“珠東”與“珠西”
謀篇布局,為創建世界一流灣區提供引擎
2018年冬,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和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投資貿易洽談會分別在深圳、佛山如期舉行。兩場盛會背后,正是珠江東岸高端電子信息制造產業帶和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兩大產業帶的穩步發展。
一江兩帶,互為支撐。珠江東岸創新意識強烈,廣州、東莞、深圳3市聚集了全省六成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珠江西岸,佛山、中山、珠海、江門等地發展空間廣闊,產業幾乎覆蓋全部工業門類。推動珠江兩岸錯位發展,體現了廣東決策層的良苦用心。
2017年,廣東提出打造180公里“中國硅谷”,把廣州科學城、東莞松山湖、濱海灣新區、深圳空港新城、坂雪崗科技城、深圳高新區等重大科技平臺串聯共享,組成科技創新長廊,促進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流動與融合,做強珠江東岸高端電子信息制造產業帶。
位于“中國硅谷”核心位置的深圳,率先把高新技術產業定為支柱產業,全力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成為廣東動能轉換的“領頭羊”。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起36個實驗室、研發中心以及6個海外中心,孵化出1500多家企業,培養20多家上市公司。從英國留學回來的副院長劉仁辰說:“研發平臺、人才培養、投資孵化、創新基地、科技金融、國際合作等產學研功能齊備,一站式解決科研配套服務,這在海外都不多見。”
珠江東岸創新不止,珠江西岸也是激情澎湃。僅2018年,珠江西岸新引進億元以上投資的智能制造項目228個,304個億元以上項目開工或投產。據廣東省工信廳預測,兩年后,珠西裝備制造業將邁入全球制造業第二梯隊,裝備制造業產值將達兩萬億元。
不久前,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美的集團、碧桂園集團都盯上“機器人”,分別啟動建設庫卡智能制造產業基地、博智林機器人谷。隨著美的、碧桂園的“轉軌”,沃特瑪新能源汽車、德國漢諾威機器人學院、弗勞恩霍夫工業自動化研究所、亞琛工業大學機床實驗室等相繼進駐。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胸有成竹地說:“5年后,我們基地年產機器人7.5萬臺,可以帶動形成新的千億級產業集群。”
在“珠洽會”開幕式上,廣東省省長馬興瑞表示:“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更大力度推動珠江西岸區域資源整合和協同發展,努力把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打造成為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2018年12月,廣東新動能基金正式啟動運作,目標規模200億元,為廣東優質上市公司發展注入新動能。廣東省區域與產業創新研究會會長向曉梅說:“珠江兩岸是廣東創新意識最強、產業門類最全、動能轉換最快的地區。兩岸比翼齊飛,必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和發展引擎。”(劉泰山)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