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經濟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重要的、強勁的、新的增長點。但同時,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得到根本緩解,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美麗海灣建設仍任重道遠。
生態環境部日前公布的監測數據顯示,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總體穩中趨好,海水水質整體持續向好,2022年一類水質海域面積占管轄海域面積的97.4%,總體保持穩定;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面積比例為81.9%,同比上升0.6個百分點;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總體改善,自2021年以來已消除“不健康”狀態。
在9月9日召開的2023海洋保護大會上,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海洋資源需求壓力較大,近岸海域環境容量有限,海洋生態系統脆弱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海洋生態環保歷史欠賬還沒有還清,近岸海域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各地美麗海灣建設的進展并不均衡。
(資料圖片)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在大會上表示,海洋污染以及海水酸化等問題的出現,可能會損傷諸如貝類、珊瑚等海洋生物的生長,進而影響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最終導致海洋碳匯能力的下降。因此,推進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是提升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的關鍵。
山東財經大學等此前聯合發布的《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1~2022)》也反映,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海洋強國”建設戰略目標的關鍵環節。但保護我國海洋生態環境,解決海洋資源無序開發、海洋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滿意的預期效果,存在的制約因素、問題、矛盾等還很多。
9月9日,2023海洋保護大會現場。攝影/章軻
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上述負責人表示,海灣是近岸海域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單元,更是經濟發展的高地、生態保護的重地、親海戲水的勝地,抓住了海灣,就抓住了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突破口,抓住了沿海地區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牛鼻子。
第一財經記者從生態環境部了解到,2022年初,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等共同印發實施了《“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提出以美麗海灣建設為主線,在全國近岸海域劃定283個海灣,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從污染治理為主向海洋環境和生態協同治理轉變,從單要素質量改善向海灣生態環境質量整體改善轉變,以海洋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沿海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海洋生態系統復雜,人為干預能力有限。”中國國際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蔣慶哲在大會上表示,雖然海洋碳匯在全球碳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但由于海洋遼闊的面積和復雜的生態系統,人為干預海洋碳匯非常困難。而海岸帶是陸地與海洋之間的過渡帶,生態系統豐富,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蔣慶哲認為,“零碳”海岸帶發展模式是陸海統籌、實現海洋低碳的重要關注點??赏ㄟ^在海岸帶區域建設“零碳”示范區,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海岸帶“零碳”經濟發展模式,同時建立碳基金,促進示范區內產業和資本融合發展,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
“我國濱海藍碳生態系統的年碳匯量約為126.88萬噸至307.74萬噸二氧化碳,潛力巨大。”柴麒敏說。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尚在大會上表示,評價海洋環保成效的重要標準,是看是否守住生態安全的底線。守住海洋生態安全的判斷標準是凈零生態損失。根本手段是建立生態補償賠償三軌并行的制度。
圖為山東省威海市。攝影/章軻
多位專家在大會上表示,陸海統籌與協同共治海洋生態環境,推動人海和諧、經濟自然和諧、生態環境和諧發展,必須樹立“海洋經濟+海洋生態”融合發展理念,推動“生態+”海洋綠色經濟轉型,注重政策驅動與規劃先行,通過生態專項規劃對海洋生態治理、資源開發協同進行示范引領,顯著提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和水平。
第一財經記者從生態環境部了解到,未來,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將堅持陸海統籌、河海聯動,持續推進重點海域綜合治理,“一灣一策”協同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和岸灘環境整治,繼續抓好美麗海灣建設,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
上述海洋經濟發展報告也表示,應堅持“污染者付費”原則,將破壞生態環境的外部性內部化為污染成本,建立“政府+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等,多渠道拓寬海洋生態補償資金來源。
同時,推動控排企業、其他企事業單位、團體組織等多種碳排放主體參與到藍碳市場中,探索多元生態補償機制和海洋碳匯增匯模式,通過引入市場機制進行碳交易,構建藍碳產業綠色化發展模式,將實現生態效益的部分補償,促進藍碳經濟、生態保護和緩解氣候變化的協調發展。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