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向縱深發展,越來越多的用戶體會到科技賦能下銀行業務的便利性,從貸款、理財、轉賬等金融服務,到消費、出行、生活繳費等日常需求,新技術已全面滲透金融業務的“毛細血管”,數字化轉型已是銀行發展的“必選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9月8日,在外灘大會銀行業數字化論壇上,IDC發布的《銀行數字科技五大趨勢》報告(下稱“報告”)為銀行業數字化轉型描摹出5大趨勢:隨身銀行、AI風控、數字員工、邊緣物聯與云原生架構。
螞蟻集團資深副總裁、網商銀行董事長金曉龍在論壇上表示,驅動銀行發展的核心動力正發生變化,以前是規模驅動,現在是新技術驅動。中國在銀行數字化上已經形成了全球競爭力,這對于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促進金融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5大科技趨勢中3個與AI有關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報告提出的5大趨勢中,3個與AI有關。
第一大科技趨勢是基于新技術的“隨身銀行”無孔不入,金融消費者9成業務,都能通過在手機上“點一點”完成。當前,各家銀行都在發力“隨身銀行”業務。《2022年中國銀行業服務報告》顯示,銀行平均電子分流率97%,9成以上業務都已實現線上化。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手機銀行APP月活用戶數已超5億。
另一大科技趨勢是“AI大腦”將成銀行主流選擇。報告稱,AI風控大腦有助于精細化風險識別和評估、實時監控和預警、優化決策過程、反欺詐與合規、預測性分析;而建設AI風控大腦時需要關注數據質量、算法準確性、實時性、合規性、與核心業務系統集成。
第三大與AI相關的科技趨勢是“銀行數字人”。IDC預測,到2025年,超過80%的銀行都將部署數字人,承擔90%的客服和理財咨詢服務。集成GenAI的數字人將大行其道,“看懂文字、聽懂語言、做懂業務”將成為常態。
截至目前,線上做客服、理財經理,線下做“大堂經理”,是數字員工在銀行的主要應用。其中,包括浦發銀行、交通銀行等在重點投入數字人,構建大規模數字員工隊伍。
農戶可通過衛星辦理貸款、銀行布局云原生架構成共識,是報告提出的另外兩個科技趨勢。網商銀行行長馮亮分享了過去幾年在復雜的農村進行金融服務的實踐經驗。馮亮稱,網商銀行技術團隊利用衛星遙感數據實現了農戶的無接觸貸款。農戶通過手機圈出自有土地,確認地塊之后,網商銀行通過衛星圖像識別地塊的農作物類型、面積、自然災害情況等,并通過衛星遙感風控系統預估土地的產量及價值,從而為農戶提供貸款額度并設定合理的還款周期。
“當遇到自然災害時,可以用這套系統進行及時的分析判斷,解決農業經營中存在的農作物生長周期長、天氣因素影響大等特點導致的貸后管理困難等問題。”馮亮稱,今年上半年,已有120萬人通過大山雀的衛星遙感風控系統拿到農戶貸款,覆蓋全國。
推動金融服務向“夠不夠”升級
通過技術進步,推動金融服務從“有沒有”向“夠不夠”升級,是銀行數字化轉型的終極目標。
圍繞深化數字創新轉型,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邢煒在論壇上給出三點建議,首先,金融機構要大力規范互聯網貸款業務。其次,金融機構要穩妥有序推進數字轉型。最后,金融機構要全面夯實科技安全管理。而這些都需要以客戶為中心,根據消費者行為習慣和實際需要,合理規劃不同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數字化、線上化的實現方式。
商業銀行如何落地數字化轉型?在廣發銀行副行長林德明看來,深化數字化轉型需要進一步構建三大能力,分別是全鏈路數字化運營能力、全過程效能度量能力、全價值鏈敏捷協同能力。
郵儲銀行在數字化轉型推動銀行服務走向“夠不夠”上有一定經驗。中國郵儲銀行副行長、首席信息官牛新莊分享了新一代個人業務核心系統、“郵儲大腦”人工智能平臺、新一代手機銀行平臺、智能遠程銀行、個人客戶主動授信等6個案例。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