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一場在鄭州召開的2023公共交通行業發展研討會,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百余家公交企業集團的關注。
(資料圖片)
他們關注的焦點之一是,近年來開始出現的公交“停運”事件,有沒有可能的解決方案?
第一財經統計發現,近三年來,全國已經先后出現過近20起公交“停運”事件,停運的原因包括缺乏補貼、車損車耗嚴重、公司虧損等。
現場一位與會的專家也在對全國公交公司調研后表示,公交客流下降、運營收入下滑,城市公交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行業的發展。
第一財經記者也在梳理歷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后發現,2014年全國城市公共汽電車客運量為781.88億人次,到2019年已減少至691.76億人次,每年同比降幅在0.8%~3.6%不等,客運量下滑明顯。
對此,一名與會的公交公司負責人解釋說,公交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其成本構成中,人工成本占大頭,接近50%。在人工成本不斷提高的背景下,這個成本很難被節約。至于剩余的50%,則是能耗、保險修理以及償債等費用,在智能化的背景下,這些成本不僅難以大幅度下降,甚至還要不斷加大信息化的投入。但是,作為公交企業,很多公交公司的票價,十多年來大多都是1元、2元、3元,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即便如此,客運量仍不斷下降,從而導致運營收入難以實現增長。另外,地方財政收入也發生了變化,對于公交領域的支持力度也在發生偏移。
公交公司的運營困局該如何破解?
現場的一種聲音是,加快新能源公交對傳統燃油公交的替代,以降低運營成本。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震坡以同樣為10米長的公交客車同時運營10年為例說,一輛純電的新能源公交,平均到每年的總成本為22.8萬元,而一輛燃油公交車,平均到每年的總成本則為30萬元。
作為新能源客車銷量最大的品牌之一,宇通客車也在現場發布數據稱,2012年至今,新能源公交車的市場滲透率已從當初的10.8%提升至98.8%。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城市中心智能交通室主任劉向龍則在對國內公交公司調研后發現,一些公司為了提高“造血”能力,有的選擇了豐富線路的產品體系,擴大專線的占比,譬如,通過開辟公交進企業、進醫院、進社區、進各種旅游景點等市場化合作,一方面提高市場指導價,另一方面,又拓展了更多客源。
還有一些公交公司,譬如在深圳、杭州、成都等地,則通過對公交場站的綜合開發,將其改造成為立體停車樓、商業綜合體等,一方面,發揮出了社會性功能,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商業運營收入。
臺州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臺州公交”)與臨沂市公共交通集團(下稱“臨沂公交”)的負責人,則現場分享了他們是如何通過求新求變、模式創新,打通降本增效的新探索。
臺州公交副總經理韓克華介紹說,他們通過線網規劃迎合市民出行需求,打造響應式公交獲取年輕客群,變“流量”為“留量”,以跳出傳統公交的運營思維,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為主業,場站綜合開發、商貿服務、文化旅游為配套的發展新方式。
其中,僅臺州公交推出的針對學生群體的“同學號”校車線路,一個座位每天就能獲得23元的收入,而且,他們還以校車為依托,不斷開拓研學、親子游等衍生業務,將一輛車的年收入提高到了27萬元,相當于一輛公交運營數據的好幾倍,既受家長、學校歡迎,又提高了自身營收。
此外,臺州公交甚至還跳出公交,建設了國內領先的“輕量級社區型”公交TOD示范項目,即在確保原城市公共交通場站功能用途的前提下,通過嫁接未來社區理念、凸顯社區功能打造出的占地僅18畝的集公交中心、社區商業、精致住宅等為一體的城市“鄰里中心”,為普通城市以傳統公交為依托開發TOD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臨沂公交副總經理黃寶鑫也在會上分享說,在深入了解市民訴求后,臨沂公交逐步擴大線網覆蓋,縮短班次間隔,并陸續開通了夜巴士、雙層巴士、社區巴士、助學巴士、健康巴士、響應式停靠等多種特色公交,讓公交的煙火氣再次點燃城市熱情,不僅提升了公交服務水平和智能化運營管理水平,也極大地降低了運營成本,既助推了城市經濟的發展,也贏得了居民好評。
現場一些公交公司負責人則表示,面對行業發展所帶來的新挑戰,自己并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選擇了求新求變,尋求新的價值鏈路。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