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0日,著名華裔地理學家段義孚在美國逝世,享年92歲。一年后,他69歲時撰寫的第一部自傳《我是誰?》首次引進,由上海書店出版社推出了簡體中文版。
以“戀地情結”等理論而聞名的段義孚,被認為是“人文主義地理學”的創始人,他充滿想象力的著作和流暢自如的文風令眾多讀者為之傾倒。不只是地理學等社會科學界的專業人士,越來越多的普通讀者也在思索“附近”與遠方的關系時,在出行與歸來的路途上,受到他的啟發。
2012年,段義孚獲得有“地理學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瓦特林·路德國際地理學獎”,評委稱他為地理學界的“小王子”,指他如圣·埃克蘇佩里筆下的主人公般純真爛漫,善于感召他人。
【資料圖】
生離死別、人情冷暖,段義孚怎樣從中領悟自我與世界的關系,家人、朋友給他的人生和學術帶來了什么,都在這本書里了,他在其中坦誠地分享了家庭、父母與自己的關系是如何塑造他的個性的。
承受并批判父愛
“人們會如何描繪一個美好的地方呢?對我來講,一個美好的地方必定有好的天氣,好的自然環境而且物產豐富;其建筑物不僅能愉悅人的感官,還能溫暖人際關系并增進個人的福祉。”段義孚這樣寫道。對每個人來說,選擇一個舒服的地方一直生活在那里,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段義孚卻未能如愿,在年輕時被迫做了“無根的人”。
他一直單身,不穩定和孤獨感成了他一生都要面對的境遇和需要解讀的命題。38歲到美國明尼阿波利斯之前,他從小到大一直不斷在搬遷。“家”的所在從天津、南京、上海、昆明、重慶,到堪培拉、悉尼、馬尼拉、倫敦、牛津、巴黎、伯克利、布盧明頓、芝加哥、阿爾伯克基和多倫多,他的生活軌跡隨著家庭以及個人求學、就職而不斷改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跟隨外交官父親不斷調職而搬家。
“在20世紀30年代,我有站在世界舞臺上的感覺”,段義孚說,他是一個“中產階級專業人士的孩子”,從社會出身來講,從小有條件做“成大事”的夢。父親段茂瀾出生于1899年,是北洋軍閥段祺瑞的遠房侄子,靠其資助,加上拿獎學金,在國外學成歸來后,曾任天津電報局局長和南開大學兼職教授,后來長期擔任外交官。
段義孚一直活在父親的期待中,既承受著傳統儒家式父愛帶來的壓力,也承認因父親的資源和交際而獲益。比如,他一直覺得,同樣是三十多歲的時候,自己才晉升副教授,而父親已經做過很多官職,每天用四種語言與外國人聯系,自己簡直是一個土包子。隨父親出國任職而搬遷到澳大利亞、英國、美國后,段義孚曾遭受種族歧視,但他所受的教育和父親幫他增長的見識,則為他建立了自信,使他能自我保護。在巴拿馬做調研項目時,父親還曾利用職務之便,幫他“走后門”打通關系。
7~10歲時,他和家人住在重慶郊區一個不時遭受日軍空襲的破村莊。在學校里,他的課本上居然有王爾德的《快樂王子》,“教導我們長大后要成為富有同情心的人”。當時的教育充滿了希望孩子們成為精英、將來振興國家和民族的意圖。在家里,段義孚也經常聽到父親的朋友們縱橫四海的聊天,“從元代的戲劇到羅素的邏輯學,中文里夾雜著英語、法語和德語”。
在這樣的氛圍熏陶下,“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相信他或她與牛頓這樣的偉人有著十分親近的關系”。段義孚認為,作為一個中產階級專業人士家庭的孩子,成長在一個變動的時代,他得以從受教育的過程中建立了一種觀念:“我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甚至對世界和世界大事的認同,遠遠超過了對地方的認同。”
在段義孚眼里,父親已經不像爺爺那代人那么端著了,但還是“違背自己天性”,太多堅持原則,太嚴厲,不肯放下架子,給子女笑容。1980年,81歲的段茂瀾在臺北病逝,段義孚心里承受不了,沒去探望,也缺席了葬禮。
索取并超越母愛
母親是段義孚親近的人。“我覺得母親好像對待每個孩子都很公平,所以便努力成為她最愛的那一個。”段義孚在書中頗為可愛地直言,自己小時候一直想把最小的弟弟擠掉,好能一直依偎在母親身邊。作為三子一女里面的次子,他自覺排行處于劣勢,想得到父愛指望不大,“對母愛的索取就特別多”。
由于育齡期間患病需要休養,母親沒有親自照料孩子們,奶媽幫助做事,這使母親的形象變得“疏遠、高貴、有魅力”。1938年,段義孚跟著家人離開南京,經越南海防和昆明,逃往重慶大后方。一路上狀況不斷,公路上天氣不好、車禍連連,段義孚全身發疹痛苦不堪。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彌補了段義孚曾經的不滿足。
段義孚十幾歲就開始有回報母愛的念頭,“開始有了越來越多的保護欲”。母親是一個比較獨立的人,把一切都打理得挺好,也經常盡職盡責地陪同丈夫出席活動,但她并不那么喜歡公共場合,更熱愛生活中簡單樸素的事情,還保持著在上海成長養成的買下午茶的習慣。
母親在生活中保持儀式感,一直讓段義孚記憶深刻,在澳大利亞、英國和法國生活時,她買下午茶的習慣都是雷打不動。到了圣誕節,她也很熱衷于買圣誕樹和裝飾品,裝點家居,給家人們帶來溫暖快樂的氣氛。
段義孚回憶,1956年,他剛開始在印第安納大學任教,父母來美國,一家人在紐約團聚。深夜,家人們聊天非常開心,母親在旅館房間小小的廚房給一家人煮面條吃夜宵。“大家都洋溢著天真爛漫的幸福,這樣的感受之前還從未有過。”之后,段義孚還開著300美元買的二手車,拉著母親橫穿大陸去加州。
在伯克利,段義孚與母親、三弟段三孚又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每天,母親從伯克利山上的住所下來,到大學校園里閑逛、購物,坐在長椅上看忙忙碌碌的大學生們,享受陽光。一次,因為弟弟沒來接母親回家,母親坐在段義孚的車里睡了三個小時,下班之后段義孚才發現。那一刻,他感覺“母子倆的角色已經互換了”。
離開的那天,母親還“撒嬌拖延”,利用去超市買水果的機會拉長與孩子們共處的時間,告別時的擁抱和淚水成了段義孚珍貴的回憶。遺憾的是,不久后她就因癌癥晚期去世了。
母愛既是段義孚的情感依靠,又在他思考自己應該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的過程中,起到鏡子般的作用。“我努力從童年的經驗里汲取教訓,減少自虐的傾向。”在回憶小時候家里吃飯的一個場景時,他袒露了內心的計算:怎樣合理地搶到母親做的最好吃的那道菜,又能有禮貌地讓母親感覺到自己在贊美她呢?
最終他選擇了克制,并且不讓別人發現。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