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如何促進產城融合?上海長寧區摸索出了一條成功的路子。
“我們始終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在全市科創中心建設布局中找準定位、發揮優勢,積極探索中心城區科創之路。”在今日在上海長寧舉辦的高質量發展在申城系列主題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第八場)上,長寧區委書記張偉表示,當前,長寧正在以高標準打造“上海硅巷”科創街區,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微系統所、中國科學院硅酸鹽所等的引領效應,推動科技回歸都市、街區創新轉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科技回歸都市
長寧不僅是上海樓宇經濟發展的主陣地,也是上海聯通長三角、面向海內外的重要門戶。
2023年1至7月,長寧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進度超過70%,“3+3”重點產業(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航空服務業、時尚創意產業,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金融服務)在區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愈加明顯,稅收比重達70%,較去年同期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
其中,位于長寧核心區域的江蘇路、凱旋路、長寧路和延安路高架圍合而成的“上海硅巷”科創街區,1.48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就集聚了新微智谷、華為聯通創新示范中心等10多家創新載體以及500多家科技企業,而這一數字仍然在增長中。
科技如何回歸都市?長寧區科委副主任吳俊義告訴記者,那就是要重點發揮“上海硅巷”區域內兩大院所(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的獨特優勢。
“上述兩大院所有很強的科研策源能力。尤其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不僅有成果轉化處,還專門成立了新微科技集團,設立了新微資本,利用市場化方式來探索解決科技成果轉化成市場所能接受的且具有競爭力的路徑。”吳俊義說。
第一財經了解到,2022年10月,上海長寧發布《推進“上海硅巷”科創街區試點建設方案》,提出到2025年,“上海硅巷”科創街區將建設成為城市更新的樣板間、AI(人工智能)引擎綜合體、科創文創生態圈,推動科技創新向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邁進。
“這里的整體建設并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一個自然導向的過程,最終形成一個城市更新下的產業、人才集聚的空間。”作為上述科創街區的運營方,上海創邑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志偉告訴記者,新微科技集團、創邑、華陽街道、長寧區科協等也是該科創街區的發起單位。
黃志偉還稱,“上海硅巷”科創街區一方面圍繞中科院兩處創新策源,另一方面則覆蓋了梧桐樹街區這一充滿文化底蘊的片區,“文創與科創的融合吸引了不少具有科創活力的年輕人,不少創新點子在這里誕生和孵化。”
增強科創融合度
科創融合度在“上海硅巷”科創街區不斷提升,不斷有相關企業入駐街區。
“我的理解是,從產城融合背景來看,科學、藝術和生活是分不開的。這意味著,科技創新和城市服務也是無法分割來看待的。”上海新微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秦曦對記者表示,上海長寧是近代中國科學文化事業的發源地,公司的科學家就在這里生活,這也是為何兩大院所要建在當地的原因。
秦曦進一步稱,現階段,在超大型城市的更新和改造過程中,上海長寧把這樣的一個較為傳統的街區改造得更加現代化,或更符合現代科技創新人員生活、交流和發展的一個生態圈,這對于人才聚集和產業發展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圖為矽睿科技展示的傳感器模組。鄒臻杰/攝)
記者了解到,“上海硅巷”科創街區還吸引了一批微電子產業鏈上的中小型科創企業落地,包括智能傳感器領域頭部企業矽睿科技、深耕數字交互和虛擬技術領域的觀池科技、專注無人駕駛商用車的西井科技等。
矽睿科技企業戰略與中心市場高級總監陳俊對記者表示,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來始終聚焦傳感器研發,包括MEMS產品(六軸IMU、加速度傳感器、環境傳感器等),傳感器模組(汽車模組、農業物聯網模組等)和一些磁傳感器及磁開關等。
陳俊稱,公司的六軸IMU是中國第一家出貨量在千萬級別以上的公司,全球排第四,“基于大虹橋及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公司正規劃在浙江嘉善落地一個更大規模的傳感器封裝測試中心,來實現更大規模的生產制造。”
“目前,以硅基-人工智能為主導產業的科研成果不斷轉化,多家硅字號企業形成了豐富多元的智慧應用場景。”吳俊義表示,接下來,長寧將聚焦高校院所、科技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人才等廣大創新主體,推動科技政策落實落地,更大力度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營造更好的科創氛圍。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