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分考慮當前市場形勢,完善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機制,圍繞合理把握IPO、再融資節奏的基礎上,8月27日,證監會就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做出新的規定。
新規不僅要求金融行業上市公司或者其他行業大市值上市公司的大額再融資實施預溝通機制,對于存在破發、破凈、經營業績持續虧損、財務性投資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資,也適當限制其融資間隔、融資規模。
【資料圖】
“此次發布的階段性收緊再融資新規,短期來看,可能會對一些公司的融資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推動二級市場向好發展。長期來看,如果過度收緊再融資,那么會導致上市公司的再融資發展受阻。”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第一財經表示,需要加強再融資市場的適度監管,切實落實穿透式監管,防止大股東不當侵占,進而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和維護市場的穩定。
34個再融資項目叫停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A股實現融資9200.48億元。其中,IPO首發242家,累計募資3031.68億元;發起再融資的上市公司有354家,共計募集資金6168.8億元。
再融資規模包括4592.51億元定增募資,占比74.45%;1144.69億元可轉債資金,占比18.56%;249.14億元可交換債資金,占比4.04%;另有5家共計132.45億元配股募集資金,以及1家50億元優先股募集資金。
按融資總額(含IPO與再融資)統計,2023年在二級市場融資的行業主要集中在資本貨物、材料Ⅱ、半導體與半導體生產設備、技術硬件與設備、銀行等行業,且前三個行業均突破千億元,分別達到1904.75億元、1445.88億元和1117.11億元。
按發行定增的金額計算,有14個行業達到100億元,資本貨物、材料Ⅱ與銀行排在前列,分別增發999.7億元、758.86億元和470億元。可轉債方面,半導體與半導體生產設備行業的上市公司累計發行286.35億元居首,材料Ⅱ行業發行273.94億元居次,資本貨物以167.43億元發行金額排在第三。
需要提出的是,2022年同期A股再融資金額為7001.78億元,今年同比下跌約12%;同時,2023年發起再融資的上市公司數量卻較2022年的326家增加8.6%。換言之,平均到每家上市公司的再融資金額下降。
不僅如此,近月來,陸續有上市公司撤回或終止定增。據不完全統計,年初以來滬深兩市34個再融資項目叫停,遠超去年全年的15個。僅僅8月,就有包括欣旺達、連云港、民生銀行、中原證券、富春環保、乾景園林等在內的11家上市公司主動撤回或終止向特定對象發行證券或可轉債的申請。
田利輝認為,撤回定增申請或終止定增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市場環境、資本市場風險和監管環境等因素。不過,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定增價格過低,低于公司的公允價值,導致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主動放棄定增,以防止股權的低價稀釋。
關于此次再融資新規的影響,田利輝表示,新政策的出臺對于已經完成融資的上市公司來說,不會構成直接利好或利空的影響,而對于仍有再融資需求的上市公司而言,需要根據自身情況和市場需求進行再融資工具的選擇。
華鑫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嚴凱文預計,根據證監會最新的動態平衡一、二級市場的政策指導,以及再融資審批動向與政策演變,未來一段時間再融資節奏可能發生一些變化。
“首先,審批程序可能會更加透明和高效,以促進市場流動性和資金供給。其次,可能出現更加靈活的再融資方式和工具,例如可轉債、可交換債等。對于行業影響方面,高科技、新能源、醫療保健等受益于政府支持和市場前景的行業可能更容易獲得再融資機會。”嚴凱文表示。
嚴管資金投向、跟蹤募投預期
本次再融資新規中,證監會專門提到了關于資金的使用規范。
證監會表示,引導上市公司合理確定再融資規模,嚴格執行融資間隔期要求的同時,還將在審核中對前次募集資金是否基本使用完畢、前次募集資金項目是否達到預期效益等予以重點關注。“嚴格要求上市公司募集資金應當投向主營業務,嚴限多元化投資。”證監會稱。
梳理信息不難發現,無論是首發募集資金還是再融資,都有上市公司出現改變計劃募集資金用途的情況。最常見的除了投資項目發生改變外,將資金轉用于補充流動資金也是操作之一。
比如,2022年4月,五洋停車(300420.SZ)宣布終止實施“五洋智云智慧停車項目”。按照公司原本的定增計劃,該項目原本預計投資額為2.8億元,計劃投入募集資金2.01億元。計劃終止后,五洋停車將該項目剩余募集資金余額2.02億元永久補充流動資金,用于公司日常生產經營及新產品、新業務領域的投入。
萬泰生物(603392.SH)34.6億元大額定增的投向也出現變化。公司原計劃投資9.91億元用于鼻噴疫苗產業基地建設項目,其中使用募集資金6億元,用于建設疫苗生產廠房及配套用房,并購置生產設備建設兩條鼻噴新冠疫苗生產線,設計年產能為2.4億劑。
按原計劃,該項目的建設周期原定為1.5年,預計2023年就可建成。然而,由于項目建設進度與產品上市時間不匹配,加之當前市場需求量預計可被現有產能滿足,公司于6月宣布終止實施,剩余募集資金5.38億元及孽生的利息、收益全部變更用途,用于永久補充流動資金或償還借款。
同樣是在6月,濟民醫療(603222.SH)也宣布,原計劃使用募集資金2.62億元用于年產8.5億支安全注射器和安全注射針技術改造項目中的生產線搬遷,以及配套建設對應的醫療器械生產車間、宿舍樓等;現計劃是,改變生產線變遷地址,由建設新車間改為租賃廠房并改造,擬使用資金減少至1.96億元。變更后的剩余募集資金6546.85萬元用于永久補充流動資金。
“多元化投資風險難以控制,企業不應該使用從公眾手中募集來的資金投下賭注。”對此,田利輝表示,公眾給予上市公司資金時,也往往認為公司沿著既定軌道發展,而非進行轉型轉崗的資金支持。
考慮到當前許多公司處于資金鏈緊缺的轉型陣痛期,再融資新規是否會成為掣肘?對此田利輝稱,公司轉型應該在股東大會批準下,使用應允轉型的股東已有投資進行轉型發展。同時,公司應該通過優化主營業務的流程、加強財務管理、多元化融資渠道、加強戰略合作等方式來應對轉型挑戰,實現轉型目標。
不增加地產再融資限制
早在去年11月,證監會就明確支持房地產企業股權融資方面的具體政策措施,包括恢復涉房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及配套融資,恢復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資,調整完善房地產企業境外市場上市政策,進一步發揮REITs盤活房企存量資產作用,積極發揮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作用。
此次在收緊IPO及再融資、調降融資保證金、限制部分減持的基礎上,證監會特別提到,房地產上市公司再融資不受破發、破凈和虧損限制。截至目前,已有近40家房企發布股權融資方案。
田利輝認為,在房地產股普遍走低的背景下,此舉是為了鼓勵房地產上市公司進行再融資,以支持保交樓問題的解決和房地產企業的穩定發展。
“此舉可能會對房地產行業產生積極的影響。一方面,增加企業的融資能力和資金支持,可以促進企業的穩定和發展;另一方面,這展現了監管層對于房地產業和房地產上市公司的呵護,有助于穩信心和推動房地產市場的穩定發展。”田利輝稱。
然而,嚴凱文也提醒投資者,受制于監管政策和行業競爭,傳統制造業可能面臨較大的挑戰。“雖然監管政策并未壓縮房地產再融資的空間,但是房地產行業的整體競爭格局較為嚴峻,依舊面臨較大的挑戰。”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