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一項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對于制造業德企而言,中國比德國更具有吸引力。咨詢公司FTI-Andersch委托市場研究機構凱度(Kantar)進行的調查顯示,德國制造業企業中每兩家就有一家認為中國具吸引力,而認為德國具吸引力的企業為38%。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此外,美國也頗受歡迎,調查中有超過五分之一的有擴張計劃的企業希望在美投資。同時,由于受到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影響,38%的受訪企業表示計劃重新評估在德國和歐洲的投資。
“德國作為一個地點顯然已經失去了對許多企業的吸引力。”FTI-Andersch高級合伙人兼董事會成員佐勒(Mike Zöller)表示,“我們還看到了全球范圍內的變化:中國仍然是對大多數德國公司有吸引力的地方。美國再次變得更有趣。我們正在看到全球生產地點和網絡的重組。”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研究部主任崔凡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伴隨中國經濟規模擴大以及產業結構提升,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經貿關系日益橫向化,這些都是產業鏈發展中的新變化。
中國比德國更具吸引力
通過這份對9個類別150家德國制造企業進行的調查可以看到的是,中國目前仍然是德國企業強有力的合作伙伴,同時亞洲地區的產業鏈多元化也在增強。調查中入選的公司營業額至少為5000萬歐元。大約三分之一的受訪公司年收入超過5億歐元。
總體而言,40%的受訪公司計劃在亞洲建立或擴大生產網絡,其中有15%選擇在中國;58%的受訪企業正致力于將供應商網絡擴展到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
調查顯示,已經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德國制造企業中有84%表示將繼續這樣做,73%的受訪者排除了將部分生產網絡移出中國的可能性,超過五分之一 (22%)的受訪者希望未來在亞洲實現更加多元化。
佐勒對此表示:“亞洲市場在很多方面都發生了變化。無論東南亞的越南和印度尼西亞,還是孟加拉國,這些國家對外資直接投資(FDI)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其中含有的不僅僅是勞動力等成本優勢。在許多情況下,在過去十年中,德國公司在(這些區域的)基礎設施和勞動力專業知識方面進行了大量投資。因此,德國公司在亞洲的定位越來越廣泛。”
梳理近兩年公開信息可以看到,不少德國大企業近年來對華追加投資。譬如,近期全球最大的化工企業巴斯夫公司又宣布,將與中國合作伙伴一起在中國建設和運營一個海上風電場。
崔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以中德之間產業鏈為例,隨著目前關系提升發展,譬如化工業,其很多環節就挪到中國,形成對華投資。例如巴斯夫等德國企業,其某一部分產業鏈環節轉移到中國,德國本身仍會從投資中獲得相關貿易利益,“只是目前這種新形式的貿易利益,跟以往那種縱向的貿易利益來源不太一樣而已了。”他解釋道。
相比之下,在已經開始具體規劃的德國制造企業中,只有不到一半(40%)打算投資其在德國的生產網絡。那些沒有立即擴張計劃的企業中,目前只有三分之一 (33%)能夠設想未來在德國投資。
與此同時,調查中,大多數德企對德國作為企業所在地的評價為負,有26%的企業表示考慮搬遷產能。
具體而言,德國在能源價格和可用性、監管和官僚主義以及熟練工人的可用性方面得分最差。有60%的受訪公司表示,他們對德國作為商業地點的印象在過去兩年中發生了負面變化。大多數接受調查的公司(61%)現在認為德國是一個“吸引力較低”(46%)或“沒有吸引力”(15%)的地區。
德國獲得德國企業高度贊揚的領域,包括鄰近相關銷售市場以及基礎設施和交通基礎設施等方面。
“這就是德國制造業的定位。”FTI-Andersch高級合伙人兼董事會發言人薩博理科(Christian Säuberlich)表示,“這很快就會讓你想到一個問題:誰會在一個自身評級如此負面的地方從第三國進行投資?如果沒有第三方投資,成熟企業進行自己投資的吸引力就會降低——因為供應鏈有可能發生轉變。”
總體而言, 55%的受訪企業仍希望建立和擴大進一步的生產能力,然而,超過四分之一 (26%)正在考慮搬遷產能,22%正在優先考慮生產基地的整合。
而且,調查還發現,公司規模越大,采取的措施就越明確:在員工超過1000人的公司中,36%的公司目前正在考慮搬遷,34%的公司正在考慮合并。
此前,德國經濟研究所(IW)發布報告顯示,2022年從德國外流的FDI為1250億歐元,創下最新紀錄,同時流入FDI只有105億歐元。
IW經濟學家魯舍(Christian Rusche)認為,這些數字是預警信號,表明德國正在失去吸引力:人口結構和高企的能源價格正在影響德國。
美國的機會
調查還顯示,在亞洲以外,美國目前對投資尤其有吸引力。21%受調查企業正在制定具體計劃并希望立即在那里投資,12%已經開始實施這些計劃,四分之一公司正在開展新的合作或收購以進入美國市場。
FTI-Andersch采購和供應鏈管理專家沃林 (Florian Warring)表示:“企業發現美國是一個擁有龐大銷售市場、較低能源成本以及自由市場經濟的國家。”
“拜登政府的《通脹削減法案》具有針對FDI的大型補貼。我們建議有擴張計劃的公司明確研究該法案目前在美國為他們提供了哪些選擇。”沃林表示。
有38%受訪企業表示,正在根據《通貨膨脹削減法案》重新評估在歐洲或德國的潛在投資,41%的企業計劃因該法案的影響而調整其供應商結構。
崔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國近年來加速推動制造業回歸。美國對半導體和新能源產業的補貼等政策,都是具有進口替代效應的產業政策措施,這些措施推動了美國國內的制造業投資和生產,也限制了進口。
“對于各個公司來說,最重要的是根據明確的風險回報狀況作出未來的投資決策。他們必須密切關注不斷變化的生產網絡以及自己的銷售市場。”薩博理科解釋道,“盡管德國和歐洲作為銷售市場仍然非常重要,如果德國要繼續在投資決策中發揮作用,政治和行政部門必須從根本上再次為德國創造更好的框架條件,而且他們必須盡快這樣做。如果這一舉措不成功,中長期繁榮將面臨重大損失的威脅。”
近期德國發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都不樂觀。德國政府最近發布的修正后的二季度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持平,不及市場此前預期的增長0.1%,這一數據令德國經濟勉強與衰退擦肩而過。
莉莉安在德國工作生活近二十年,目前正在一家德國與新能源相關的企業做項目負責人,廣泛接觸各種新能源創業項目。近期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企業接觸的德國投資人對德國的投資環境“挺悲觀的”,譬如在鋰電池制造方面,許多投資人把德國政府的投資力度同美國的扶植力度作對比,看到美國在推出了一系列法案之后,投資環境明顯優于德國。她認為,如果將在德國和美國申請相關補貼資金所耗費的時間作對比的話,美國耗時較短,而德國因為其行政傳統等,審批速度很慢。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