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之一,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下稱“武漢計算中心”)近日正式揭牌。目前,湖北正致力于打造國家算力網絡中部樞紐、建成全國算力與大數據創新發展核心區,力爭到2025年實現算力與大數據產業突破1500億元,算力、存力、運力躋身全國第一梯隊。
不只是湖北,近一個月來,河南、杭州、成都等地接連出臺政策舉措支持算力發展,賦能千行百業。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生產力,2022年我國算力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根據測算,算力每投入1元,將帶動3~4元的GDP經濟增長,算力投資已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盡管算力在中國發展方興未艾,但專家也指出,我國算力建設還存在一定的短板和潛在風險,主要表現在高性能算力芯片技術的缺失和急劇增長的算力能耗上。對此,工信部計劃結合算力行業最新發展情況,出臺推動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文件,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算力綜合供給。
24萬億的超級賽道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全面開啟,算力已經像水、電一樣,滲透到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以一種新的生產力形式,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注入新動能,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工信部負責人在2023中國算力(基礎設施)大會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18年以來,我國數據中心機架數量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截至2022年底,在用標準機架超過650萬架,算力總規模達180EFLOPS,僅次于美國,存力總規模超過1000EB(1萬億GB)。
當前,我國算力產業已初具規模,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協同合作、形成良性互動。算力正加速向政務、工業、交通、醫療等各行各業滲透,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字政府、工業互聯網、自動駕駛、智慧醫療、遠程教育、金融科技等新應用、新業態不斷涌現,激發了數據要素創新活力。
例如,武漢計算中心和與之毗鄰的武漢超算中心,以AI(人工智能)+HPC(高性能計算)的多樣化算力集群形成合力,為行業用戶、科研機構、高校等提供算力服務,帶動千行百業智能化升級。
一家從事遙感影像處理與量測技術的高新技術中小企業嘗到了購買算力的甜頭。過去,該企業用自有服務器訓練一套包含10萬個樣本的解譯模型,不僅前期設備投入高,時間也要至少一周。自從去年向武漢計算中心購買算力,用于公司的產品研發和迭代以來,不僅省下了自建服務器的成本,同樣量級的樣本模型不到一天時間就能完成訓練,大幅縮短了給客戶的交付周期。
算力不僅成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點,也催生了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圖文音三模態千億參數大模型“紫東太初”為例,該模型由武漢計算中心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合作孵化而成。發布兩年來,“紫東太初”已吸引近70家單位和企業加入多模態人工智能產業聯合體,并且已經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文旅等數十個行業中孵化出近60個創新應用,預計帶來經濟效益300億元。
近年來,國內像武漢計算中心這樣的算力基礎設施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根據畢馬威與聯想集團聯合發布的《普慧算力開啟新計算時代》報告測算,預計到2025年,我國算力核心產業規模將不低于4.4萬億元,算力關聯產業規模可達24萬億元,算力有望崛起為國家數字經濟藍圖中繼電子信息制造業和軟件業之后的又一超級賽道。
多地政策加碼算力建設
IDC、浪潮信息、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22-2023全球計算力指數評估報告》(下稱《計算力報告》)測算發現,當一個國家的計算力指數達到40分以上時,國家計算力指數每提升1點,其對GDP增長的推動力將提高到40分以下的1.3倍;而當計算力指數達到60分以上時,國家的計算力指數每提升1點,其對GDP增長的推動力將提高到40分以下的3倍,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更加顯著。因此,提高算力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非常顯著,且隨著計算力指數的增加,提升效應會越來越明顯。算力先發國家優勢會隨著算力投資的增加而增強,加大算力投資已成為驅動國家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計算力報告》顯示,美國和中國位列計算力指數國家排名前兩位。2022年中國整體服務器市場規模保持6.9%的正增長,達到270億美元,占全球市場25%,僅次于美國穩居第二;中國加速服務器市場在2017~2022年間的復合增長率達48.8%,增速全球第一。IDC預測,2027年中國加速服務器市場規模相比2022年還會有2倍以上的增長。
基于此,我國從中央到地方搶抓發展機遇,出臺算力相關的支持政策,加快大數據中心、智算中心、超算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僅在最近一個月,就有包括杭州、成都、河南、湖北等地出臺相關政策,加碼推動算力發展。
《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將強化算力普惠供給,每年設立總額不超過5000萬元的“算力券”,重點支持中小企業購買算力服務,打造全國算力成本洼地、模型輸出源地、數據共享高地。
為加快建設中部算力高地,河南省也出臺了支持重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若干政策,同樣將發放總額不超過5000萬元的“算力券”,鼓勵支持企業、科研機構等使用算力資源,刺激應用需求。
成都加快大模型創新應用的抓手則聚焦在大力發展芯片、服務器整機、液冷設備等高端硬件上,在提高自主研發算力設備比例上發力,力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存儲谷”。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表示,各地重視算力產業的發展一方面是因為算力就是生產力,是支撐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經濟的核心動力,各地將算力作為發展新經濟的基礎設施;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算力產業本身具備比較高的壁壘,比如算力GPU芯片對于我國來說還是技術短板領域,可以說發展算力產業實際上也是提高自主研發的實力。
哪些環節需重點突破
算力規模的不斷擴大帶動算力需求持續攀升,但算力的提升需要強大的處理器和高效的計算設備,然而中國在芯片技術方面存在嚴重滯后。
盤和林指出,當前大模型發展迅速,但大模型的基礎在算力,而我國高性能、應用于智能算力中心的GPU大部分還依賴進口,在當前全球發展大模型算力的背景下,很多企業拿不到頂尖的GPU來提升算力,未來要發展GPU、ASIC等領域的產業,尤其是GPU要通過產學研用聯合,通過芯片產業鏈中協同研發來突破。
對此,工信部負責人在上述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將做好政策接續,強化頂層設計,加強技術創新,培育良好生態。一方面,圍繞算力發展需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速新技術、新產品落地應用;另一方面,圍繞算力相關軟硬件生態體系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多方形成合力共建良好發展生態。
此外,算力規模爆炸式增長也帶來了算力能耗的急劇增長。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下,如何實現綠色算力升級?盤和林認為,“東數西算”給出了解決方案,大部分基礎算力的數據中心可以布局在西部,通過和可再生能源相匹配的方式來供能,比如內蒙古就有光伏+儲能+數據中心的項目;數據中心也需要內部降低能耗,比如液體冷卻技術的廣泛使用能夠讓算力中心能耗更低,效率更高。
《計算力報告》認為,異構計算、邊緣計算、綠色計算是未來趨勢。為了滿足數據實時性、安全性以及大規模連接的業務需求,邊緣計算將成為云計算的重要補充。綠色計算發展也受到各國普遍關注,液冷技術可以顯著減少數據中心的能耗并有效緩解碳排放問題,液冷服務器市場將迎來快速增長。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