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家上市公司的公告,將中融信托推向產品兌付逾期的風口浪尖。
(資料圖片)
周五(11日)晚間,南都物業、金博股份相繼發布公告,稱此前購買的中融信托旗下的信托產品到期以后,本金及投資收益尚未收回,存在兌付風險。兩家公司的體量都不大,投資的失利也將為其業績帶來一定壓力。
事實上,去年以來,信托風險高發,尤其是作為底層資產主力的房地產行業進入下行通道后,信托產品“暴雷”事件時有發生,上市公司在委托理財的標的選擇中,也已盡量回避信托產品。第一財經根據Wind數據不完全統計發現,今年以來,上市公司使用自有資金購買的理財產品中,信托產品的占比不足1.7%,處于較低水平。
回顧歷史,上市公司對于信托產品的投資態度可謂是“又愛又狠”,在信托風險高發期,上市公司信托理財的占比明顯回落,而過了風險高發期,又出現了明顯回升,其追求更高收益的心態始終存在。
與信托波段性的熱度不同,銀行理財在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的選擇中日漸失寵,目前的占比已經低至7.67%,而在2016年,這個比例高達72.69%。“收益不高,還有本金損失風險”,這或許是銀行理財越來越不被待見的原因所在。
信托的波段性熱度
一般來說,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的類型主要包括定期存款、結構性存款、銀行理財、信托計劃、券商理財、基金理財等。
在這些投資標的中,信托計劃往往收益最高,但風險也最高,所謂“富貴險中求”。所以,部分投資理念比較激進的上市公司更加偏愛信托計劃,借此不僅能夠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還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公司的整體業績水平。
以此次“踩雷”的南都物業為例,其于今年4月份發布公告,投入近1.3億元一口氣購買了4款集合資金信托計劃、2款券商理財產品和1款基金理財產品。
根據南都物業公告的現金管理情況來看,該公司最近12個月使用閑置自有資金進行信托理財的金額占全部理財金額的比例超過了44%,而相對低風險的銀行理財規模占比不到0.8%。其購買的一款中原信托管理的集合信托計劃,預計年化收益率高達8.71%,而結構性存款的預計年化收益率僅1.5%~2.9%。
高收益,必然伴隨著高風險,除了南都物業、金博股份外,咸亨國際以及此前吉華集團也“踩雷”了中融信托。由于信托計劃多涉及房地產類項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去年以來,房地產信托風險頻發。
上市公司在委托理財的標的選擇中,也盡量回避信托產品。第一財經根據Wind數據不完全統計發現,去年,上市公司使用自有資金購買的理財產品中,信托產品的占比僅為1.11%,處于歷史最低水平,金額合計僅為164億元左右,相比2021年,無論是占比還是投資金額,均同步腰斬。今年同樣在低位徘徊,截至目前,年內上市公司購買的信托產品金額在90億元左右。
回顧歷史,上市公司對于信托理財的熱度與當年信托產品的暴雷程度成反比。比如,2019年是信托兌付大年,再加上前一年資管新規出臺,要求打破剛性兌付,越來越多的信托風險暴露,“雷聲滾滾”導致2019年上市公司購買信托產品的熱度急劇下滑,而2020年~2021年又開始慢慢恢復。
這同時也能看出,部分投資風格比較激進的上市公司對于高收益金融產品的需求始終存在。
“做好資金管理和投資理財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鑫鼎基金首席經濟學家胡宇對第一財經分析說,預防“踩雷”的關鍵是對理財產品違約風險的防范,尤其是理財產品打破剛兌之后,隨著債務風險的不斷增長,部分信托產品風險上升,上市公司如果缺乏相應的風險識別能力,最好不要投資此類型產品。
誰在替代銀行理財
與信托波段性的投資熱度相比,銀行理財已經越來越不被上市公司待見。
在過去,銀行理財是上市公司委托理財中的主力,在凈值化以前,銀行理財相對保本,還隱含著剛兌。
Wind數據顯示,2016年,上市公司委托理財中,銀行理財占比達到72.69%,規模超過6000億元,此后就一路下滑,去年僅為1600億元左右,占比10.97%。今年到目前為止僅為413億元,占比下降至7.67%,往日風采不再。
替代銀行理財的是結構性存款,近年來,上市公司對于結構性存款的投資熱度持續上升。2017年之前,結構性存款在上市公司的理財池子中占比還不到兩成,2017年超過20%,2018年超過40%,2019年超過50%,2020年超過60%,今年到目前為止,占比已經達到67%,成為上市公司的理財擔當。
盡管今年結構性存款收益下降趨勢明顯,但相較普通定存仍有收益優勢。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劉銀平說,保本理財產品退出、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之后,結構性存款對企業的吸引力增強,尤其是去年經歷理財“破凈潮”,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明顯減少,購買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的現象增多。
收益憑證優勢開始凸顯
除了結構性存款外,還有一款金融產品在今年突然成為上市公司理財池子中的“黑馬”。
Wind數據顯示,年內上市公司購買的券商理財產品已經超過500億元,超越銀行理財,占比接近10%,處于歷史最高點,此前歷年的占比一般在3%~6%之間。
券商理財主要包括資管計劃、收益憑證等,尤其是其中的收益憑證增速迅猛。
所謂收益憑證,是指證券公司依法發行,約定本金和收益的償付與特定標的相關聯的有價證券。收益憑證的產品設計靈活,種類也十分多樣,可以劃分為本金保障型和非本金保障型,本金保障型更受上市公司青睞。
從收益率來看,收益憑證高于銀行理財和結構性存款,低于信托計劃和資管計劃,在過去較其他產品沒有顯著優勢,但隨著去年以來銀行理財凈值劇烈波動、信托風險高發,收益憑證卻可以承諾保本保收益,而且本質上是證券公司以自身信用為擔保,信用風險整體較低,其替代性的優勢才凸顯出來。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