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北半球而言,剛剛過去的7月又一次“沸騰”了。
(相關資料圖)
7月27日,世界氣象組織(WMO)匯總歐盟等氣象監測機構的最新數據顯示,7月前三周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三周,整個7月預計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月份。
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在7月經歷了熱浪與罕見暴雨的輪番考驗。聯合國氣象組織同期發布的《2022年亞洲氣候狀況》報告警示,亞洲升溫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991~2022年亞洲變暖趨勢幾乎是1961~1990年的兩倍。
當極端氣候越來越常見之際,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疾呼,創紀錄高溫的后果是“顯而易見和悲劇性的”,必須立即采取重大氣候行動。
升溫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盡管氣候變化將影響全球,但影響程度并不均衡。一方面,對于那些自然資源本就有限、地理位置相對特殊的地方來說,氣候變化可能會直接損害它們的發展條件;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欠發達地區則會因為沒能力應對和預防氣候威脅而面臨更嚴重的次生災害。
《2022亞洲氣候狀況》回溯了去年極端氣候對亞洲的經濟和社會生態影響。報告認為,由于亞洲是陸地面積最大的大陸,一直延伸到北極,在諸如冰川大面積退縮等特定地質現象作用下,亞洲地區觀測到的平均溫度在加速升高,導致亞洲地區未來干旱、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出現概率呈上升趨勢。
盡管有拉尼娜的降溫效應,但2022年仍是有記錄以來第五或第六熱的年份,全球年平均近地表溫度比1850年至1900年工業化前平均值高1.15℃,2015年至2022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8年。全球變暖速度最快的大陸是歐洲。
2022年亞洲的平均溫度是有記錄以來第二或第三高,比1991年至2020年平均值高0.73℃,比1961年至1990年平均值高1.68℃。對于中國而言,2022年是有記錄以來第二熱的年份。
亞洲的變暖趨勢出現在20世紀下半葉。在最近的兩個子周期(1961年至1990年和1991年至2022年)中,亞洲的變暖趨勢已經超過了全球陸地和海洋的平均值。這間接反映了陸地升溫大于海洋升溫。
在極端氣候引發的災害方面,2022年,世界氣象組織收到亞洲國家和地區上報的81起與天氣、氣候和水相關的災害,其中83%是洪水和暴風相關事件,81起極端氣候災難至少導致5279人喪生、5200多萬人直接受災,經濟損失超過360億美元。
僅2022年一年,洪水就給亞洲造成了至少254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這一數字高于2002~2021年間洪水給亞洲造成損失的平均值(246億美元);干旱導致的損失為76億美元,高于過去20年的26億美元的平均值;臺風等暴風雨氣候造成33億美元的損失,小于過去20年來162億的平均值。
此前,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一份名為《爭分奪秒實現凈零排放:加速亞洲及太平洋地區氣候行動》報告的調查結果顯示,在過去的60年里,亞太地區的氣溫增長速度超過了全球平均水平,“亞太的糧食系統、經濟和社會都受到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和破壞,全球受災害影響最大的10個國家中有6個位于該區域”,其中亞洲國家就包括日本、泰國、菲律賓、斯里蘭卡、印度。其中,有一些國家和地區缺乏適應和緩解氣候變化的財政手段,也缺乏為氣候行動所需的數據信息。
跨界災害影響正在上升
“亞洲是世界上受氣候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地區。”聯合國副秘書長兼亞太經社會執行秘書阿里沙赫巴納近日表示,“與氣候有關的跨界災害的影響正在上升。”
7月底,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國際農業發展基金(IFAD)、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聯合發布的《2023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提到,面對沖突、氣候變化及極端氣候和經濟萎縮帶來的沖擊和破壞,農業糧食體系或不堪一擊。
在《巴黎協定》31個亞洲締約方國家中,有26個強調“農業”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首要任務,水資源(24)、健康(20)、環境和生物多樣性(19)、災害應對(14)、基建(11)等關切緊隨其后。
世界氣象組織的最新報告也特別側重于農業和糧食安全。報告顯示,在洪水、干旱和熱帶風暴等氣候相關災害造成的所有損失和損害中,有25%以上與農業部門有關。
就在本次報告出臺前,作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印度政府宣布從7月20日起禁止除巴斯馬蒂大米之外的白米出口,該種類占印度大米出口的25%。過去一年,印度零售米價上漲11.5%,過去一個月上漲幅度達3%。今年以來,異常的氣候導致印度部分大米產區遭遇暴雨,而另一部分則陷入干旱,阻礙了水稻的種植。在印度政府宣布大米出口禁令后,俄羅斯、阿聯酋也相繼效仿,全球米價隨即聞風而動。
即便沒有“大米出口禁令”,今年以來全球大米價格已經攀升至11年來高位。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球大米平均價格已經升至17.34美元/英旦(cwt),已超過2008年頂峰(28.33美元/英旦)時的一半(61%),明年可能降至14.50美元/英旦。評級機構惠譽也認為,受制于氣候異常等因素,今年全球大米市場將出現20年來最嚴重的短缺,缺口將達到870萬噸,為2003年全球大米市場出現1860萬噸短缺以來最大。
如果以聯合國五大機構前述報告中的“中度或重度糧食不安全發生率”來衡量,2022年全世界有24億人無法持續獲取食物,約占全球人口的29.6%,其中約有9億人處于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2023年,由于地緣沖突尚未終結,極端氣候挑戰依舊嚴峻,全球糧食安全形勢仍然不容樂觀。為此,古特雷斯表示,必須加強韌性建設,有力應對危機和沖擊,減輕沖突和氣候等不利因素影響,消除造成糧食不安全的根源。(制圖/蔣皓明)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