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中國神經科學學會(CNS 2023)年會在珠海召開。大會圍繞基礎研究、腦健康腦疾病、神經科學技術工程和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等前沿話題開壇論道,深入基礎研究,強化科技產業賦能,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促進創新資源深度融合。
“腦科學和類腦智能技術”作為重要的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對人類健康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新型信息產業發展意義重大,是國際科技界必爭的重要戰略領域。
在今年的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天橋腦科學研究院(TCCI)面向中國科學家和醫生正式發布了Mind數據支持計劃,提供包括1億元經費、技術工具和專業人才等資源,幫助科學家們解決數據采集、分析和訓練的難題。
(資料圖片)
“這些支持的方向是我們在與很多科學家、醫生接觸交流后了解到的普遍痛點,于是快速響應需求推出了這樣一個支持計劃,從研究經費、基礎設施(設備)、專業人才三方面,來幫助中國科學家和臨床醫生消除數據痛點。”TCCI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據介紹,上述計劃面向中國神經和精神疾病臨床醫生,以及中國神經科學家、認知科學家、心理學家開放,在嚴格尊重安全合規原則的前提下,首先提供1億元研究經費供研究人員申請使用。同時,TCCI也將免費開放存儲服務器、算力等基礎設施,以及包括侵入式電極、Smart EEG、眼動追蹤、游戲內行為采集在內的系列創新數據采集技術。
數字化和智能化在腦疾病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診斷治療方面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臨床應用中,大多數的手術智能設備仍存在“數據孤島”等現象,極大地影響了診療效果及手術效率。
在這一背景下,如何構建醫療場景融通、設備數據互聯、產業價值聯通的多元復合數智神外生態,也正在成為當前各界布局與探索的新焦點、新方向。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院長毛穎教授近日在美敦力的一場“創見神外新生態”主題發布會上表示:“神經科學正在邁入數智化引領的時代,這將進一步釋放數字化、智能化在醫療場景的無限潛力,賦予神經外科全新的發展契機。數智化設備的創新與迭代也將賦能精準神經外科。”
手術機器人是神經外科精準化和標準化的最佳范例。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創新技術的不斷普及與持續迭代下,以智能手術機器人為代表的高精尖神經外科設備正在助推中國神經外科快速邁入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新時代。
對于阿爾茨海默?。ˋD)等腦疾病的早期診斷而言,離不開智能化的影像和檢測設備。阿爾茨海默病也是本屆中國神經科學年會受到廣泛關注的議題,尤其是在近期美國迎來重磅AD藥物的背景下,國內學者也在積極關注用藥的評估等問題,這也將越來越多地涉及醫療影像數據的收集。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郁金泰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新開發的AD藥物都是靶向清除腦內沉積的淀粉樣蛋白起作用的,開始治療前需要借助特殊的PET(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來確認腦內是否有異常沉積的淀粉樣蛋白,當然通過做腰椎穿刺檢查腦脊液中該蛋白水平也可以實現,現階段正在積極研究通過外周血檢測來實現,目前已經取得了很多突破性進展。”
這也意味著未來醫院對于成像設備將會擁有更大的需求,對于提供PET掃描以及分子成像的公司而言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增長契機。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