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擁有市級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八千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近700家的上海,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呈現什么新特征?
在7月28日舉行的2023上海專精特新創新發展大會暨“三賦”全國行上海站啟動議式上,《2023上海市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指數報告》(下稱“報告”)發布。報告對上海“3+6”重點產業和“四個新賽道”進行梳理分析,評估上海市各區和重點行業的中小企業發展狀況。
報告顯示,從區域比較來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數量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寧波、重慶、杭州、武漢、成都、天津、蘇州。綜合來看,上海市的專精特新綜合指標表現最優,并且在報告選取的各項“五力”指標上位列前三。但排名緊隨其后的領先城市也表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例如,深圳、蘇州在活躍力、成長力、引領力方面超越上海市。
另外,報告顯示接近八成的上海市專精特新企業來自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專精特新企業涵蓋了上海市構建的“3+6+新賽道”新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發展方向,屬于三大先導產業的企業占13.4%,屬于六大重點產業的占91%,約占六分之一的企業布局了新賽道。
報告發布人德勤中國合伙人陳嵐介紹,從資本市場參與深度來看,上海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呈現出更高的發展規模、創新投入和資本市場參與度。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平均注冊資本接近1.5億元,幾乎是專精特新企業平均數的2倍;有效發明專利達23個,超過專精特新企業平均個數的3倍;A股上市企業的占比達10%,新三板掛牌達15%,一級市場融資超過60%,高于全國平均專精特新企業的資本市場參與度。
上海市中小企發展服務中心主任衛丙戊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上海從2010年就開始做專精特新企業中小企業培育工程。目前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不僅需要來自政府的培育支持,還需要科技界、資本圈、產業界等各方給予支持。
上海國創中心理事長黃巖談到報告發布背景時對第一財經記者解釋,這個報告前期經過了半年多的調研和準備,同時加入了上海提出的“3+6+新賽道”的評價指標,而這些是在原有統計口徑中是沒有的。“我們也需要把上海第四批之前的4000多家企業打定義、打標簽來梳理到底哪些是屬于低碳環保,哪些屬于源宇宙,哪些屬于數字經濟。”
在黃巖看來,目前專精特新企業在融資方式與途徑、“大中小”融通、創新資源集聚、標準化制定、產學研深度融合等方面,還需要加強支持和創新突破。“針對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支持,亟待打造 ‘龍頭企業+中小企業+服務平臺’三位一體式生態賦能體系,通過引導聯合鏈主、龍頭企業,集聚專精特新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各類服務機構與要素方,順暢的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生態,支撐產業鏈供應鏈補鏈固鏈強鏈,推進專精特新企業打通難點、補足短板、加速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上海有353家專精特新企業建立技術中心,574家企業開展市級專利工作試點;309家企業建有院士專家工作站,占全市建站數量48.3%。上海科創板上市企業79家,總市值約1.5萬億元,融資額約1956億元,其中絕大多數企業都是專精特新企業。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