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持續高溫少雨,對農業生產有何影響?
7月10日18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預計7月11日白天,華北東部、黃淮北部、江南中東部及四川盆地中南部等地部分地區最高氣溫37~39℃,河北南部、河南西部及浙江中西部、四川盆地南部等地局地可達40℃以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7月11日,我國也將正式入伏,迎來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高溫尚未產生較大范圍傷害
7月初,農業農村部官網發布信息稱,6月中下旬以來,華北黃淮等地出現持續高溫天氣,造成土壤失墑加快,部分地區旱象露頭。
農業農村部在發布農業高溫干旱風險預警的同時,會同多部門聯合下發北方地區防高溫干旱預案。預案要求,加強監測預警,科學防災減災,強化指導服務。在防災減災過程中,及時灌溉保苗,適時中耕除草,噴施葉面肥,增強植株抗逆能力。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大力推進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遏制病蟲暴發危害。
7月4日,在中國氣象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張恒德稱,受前期降水偏少、高溫疊加的影響,內蒙古東部、吉林西部、遼寧西部、河北中北部、山東北部等地均出現了中至重度的氣象干旱,內蒙古赤峰、河北承德等地出現了特旱。
他提到,內蒙古東部和東北地區等地玉米、大豆等春播作物處于幼苗生長期,華北、黃淮處于夏收夏種階段,高溫易造成農田失墑加快,部分春播作物幼苗生長受阻,也影響河北等地夏玉米出苗進度,但晴朗天氣適宜華北、黃淮的夏收夏種作業。
在河北,全省已啟動干旱防御Ⅳ級應急響應。今年以來,河北省平均降水量123.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13%,特別是6月份,全省平均降水量僅為29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60%。
中華糧網易達研究院副院長張智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期北方高溫會加快土壤失墑,可能會給夏玉米、夏大豆苗期帶來一定影響,比如抑制夏玉米莖葉生長。此外,導致部分處在開花期的棉花蕾鈴脫落。
至于南方多地高溫晴熱天氣,會導致部分早稻高溫逼熟,不利于灌漿期早稻充分灌漿、提高粒重。
張智先稱,考慮到未來10天,華北和黃淮都有較多降雨發生,降水會補充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缺墑狀況,對作物生長有利。因此,總的來說,這波高溫,特別是7月上旬的高溫,從目前來看,還未對主產區農作物,特別是糧食作物產生較大范圍的傷害。
全球高溫背后的厄爾尼諾現象
高溫干旱并非中國獨有,全球多國也同樣陷入這一狀況。這背后是厄爾尼諾已經形成。厄爾尼諾是一種發生在赤道中東太平洋海域表面海水出現的異常增溫現象。
7月4日,世界氣象組織(WMO)宣布厄爾尼諾狀態形成,并預測2023年7-9月間出現厄爾尼諾事件并持續到年底的可能性為90%,且“至少為中等強度”。
自1900年以來,全球正在經歷第29次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對我國氣候的顯著影響,在于在厄爾尼諾發展年夏季,我國華北南部、華中北部、華東中部、西北地區東部等地氣溫易偏高。中信證券指出,從短期來看,近期厄爾尼諾將主要影響我國種植產業,擾動相關農產品供應,刺激優質種子需求,結構性影響相關重要農產品進口;從中長期來看,全球極端天氣頻發背景下,通過生物育種技術提升育種水平和研發優質品種,是保障我國農業生產穩定性的必由之路。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接受媒體采訪表示,大約20年前,極端高溫開始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此后,全球陸續發生了多次嚴重的熱浪事件。他提到,世界正面臨更熱、更旱和更澇的未來,極端高溫天氣成為一種“新常態”。同時,氣候變化帶來的另一個特征也日趨顯著,即高溫開始早、結束晚、持續時間更長。長期來看,以溫室氣體排放為主的人類活動不僅是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也會大幅度增加極端高溫熱浪事件和強降水事件發生的概率。
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導致近期全球多地頻繁創下高溫紀錄,從而直接或間接影響全球農作物生長,擾動全球農產品價格。廣東華南糧食交易中心糧食經濟研究員鄭文慧提到,近期,歐盟、印度、俄羅斯等多國均下調本年度小麥產量的預期,泰國、越南等大米主產國和出口國也表示,干旱天氣將影響稻米生產,亞洲大米出口價格飆升至近年新高。
值得關注的是,天氣因素通常容易經市場炒作發酵,形成放大效應。
張智先稱,厄爾尼諾現象對農業的影響在不同年份、不同區域表現并不一樣。根據歷史數據顯示,有地區降水會增多,洪澇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增加;有的地區干旱會加劇。有的年份會造成區域性減產,也有的年份會造成區域性豐收。由于厄爾尼諾現象對全球糧食生產的影響并沒有穩定規律,因此人類社會只能加強監控,一旦出現不利天氣,及早采取措施,降低風險。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