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和大模型正在賦能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如今,AI影像、AI輔助手術導航等技術已經逐步進入了醫生的日常診療中,但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國內也誕生了一批AI醫療初創公司,它們大部分都利用深度學習、大模型等AI技術,為醫生的臨床決策提供輔助工具。
【資料圖】
不過在AI產品的商業化落地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挑戰。比如AI醫療產品如何定價的問題,目前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多位臨床影像學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AI醫療影像產品大多數都還沒有收費。
大部分AI醫療產品未收費
“AI目前還沒有收費物價,沒有收費就意味著企業難以盈利,因此很多AI醫療公司的生存都是非常艱難的。”華東醫院老年放射科主任,張國楨肺微小結節診療中心主任李銘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主任委員劉士遠教授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的一場AI醫療發展論壇上表示,醫學影像科是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他援引數據稱,目前影像數據占到醫療數據的90%,而且年增長率超過30%,影像報告占全部診斷信息的70%,影像科收入占醫院收入比重超過25%。
AI技術與醫療影像是最容易找到結合點的。過去幾年來,國內誕生的多家AI醫療初創公司都集中在肺結節、腦出血以及泛血管等領域。其中也有不少企業已經拿到了相關的人工智能醫療器械注冊證。但拿證之后,產品在商業落地時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推想醫療副總裁陳炳澍在WAIC大會上的一場AI醫療創新發展論壇上表示:“近十年來大家都關注到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前景,AI已經變成了一個非常通用的技術,但我們在做產品準入以及物價相關工作時就發現,物價其實是人工智能實現商業化路徑上的一個很重要的挑戰,不管是對綜合性的大企業還是AI醫療的創新公司,都面臨物價的痛點。”
陳炳澍指出:“總體來說,在北京、上海、廣東大灣區等地,醫保對新技術的支持更大,比如上海的生物醫藥三年規劃里就首先提出對人工智能進行按例支付的政策,這在其他地區也是沒有的,我們也是希望醫保層面能推出更多的創新支付手段。”
AI回歸醫療價值本質
去年9月,湖南省醫保局出臺AI診斷、手術機器人收費標準,明確規定人工智能、增強現實等手術規劃產品不能收費;手術導航產品,加收40%,封頂2000元;手術核心步驟付費,最高加收300%,并規定加收費用不納入醫保。
陳炳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近兩年的趨勢是,針對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或者人工智能手術治療等產品,醫保局并不在乎這些產品是使用傳統算法還是使用人工智能算法,而是更關心醫療技術推動了臨床上的哪些變革,給患者帶來什么樣的價值。
“我認為未來更多的是AI怎樣回歸它的醫療價值,能夠給醫生,能夠給醫院,給患者帶來各個方面的提升,醫療才是最終的本質,現在包括在醫院里使用的AI軟件等,都只是實現的方式。”陳炳澍說。
不過,第一財經記者也了解到,一些AI數字醫療產品在拿到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后可以定價,但需要像各個省的物價局報備,并需要獲得物價局的批準。
廣東省珠海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彭永軍教授在同一場論壇上表示:“AI已經分布在醫院的各個角落,比如AI診斷,從肺結節診斷開始,現在基本上都應用于臨床中了;還有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現在國產的手術機器人也出現了,包括在骨科、泌尿外科以及血管介入領域的的機器人。現在廣東省按病種點數付費(DIP),只要醫保政策允許,這個點數就給你支付了,不然手術機器人沒有人敢做,做一個虧一個,所以我們也在討論創新的AI技術以后怎么跟醫保政策打通,怎么收費。”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超聲科主任徐輝雄教授在論壇上表示:“AI真正在臨床上的應用還是很少,但是需求很大,因此需要解決這樣一個鴻溝。我們認為未來建立AI醫療可持續的發展生態尤其重要,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創新技術的發展,同時惠及更多患者。”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