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裝、布鞋”,在阿斯利康中國30周年慶典上,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及中國總裁王磊以這一形象示人,背后的喻意也想彰顯這是一家本土化很徹底的跨國藥企。
不那么洋氣的跨國藥企,也是長期以來阿斯利康中國留給外界的印象。阿斯利康并非是最早入華發展的跨國藥企,直到1993年才踏入中國市場發展,2019年中國區業績問鼎跨國藥企中國區收入第一。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醫藥產業歷經從無到有過程,跨國藥企參與創造了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醫藥消費市場。在與中國市場磨合發展過程中,它們享受過市場紅利,也經歷陣痛。
(資料圖)
作為一家英資跨國藥企,阿斯利康在中國市場探索出了一條獨特的本土化路徑。
新道路
從2019年到2022年,阿斯利康中國區收入均在跨國藥企中排名第一,2022年收入達到57.92億美元。雖然2022年增速下滑了4%,但連續幾年維持第一位位置,并不容易,因為這四年里,是中國整個醫藥行業迎來急劇變革時期,也是跨國藥企在華發展進入轉折期。
國家醫保局自2018年組建以來,推出的藥品集中采購以及醫保目錄動態調整兩大政策,對醫藥行業帶來的影響深遠,前者是“擠掉”專利過期專利原研藥、仿制藥虛高水分,倒逼“藥品專利懸崖”實現;后者是通過“騰籠換鳥”,及時將臨床急需、安全有效、價格合理的藥品調入醫保目錄。
外部的劇烈變革,跨國藥企以往靠著在中國市場銷售成熟產品、躺著賺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與其他在華發展的跨國藥企一樣,阿斯利康也難以獨善其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呼吸業務是阿斯利康中國業務的重要支柱性管線之一,呼吸領域的重磅產品布地奈德吸入劑型在2001年進入中國市場后,一度占據國內九成以上的市場份額,2020年終端銷售額約60億元。2021年,在第五批國家帶量采購中,布地奈德吸入劑被納入其中,作為原研企業,阿斯利康因報價高于其他四家國內藥企,最終出局,這相當于拱手讓出了該疾病領域的龍頭地位,但就算進入集采,也會價格會面臨大幅“腰斬”。因此,進不進,其實都是兩難。
為了應對集采帶來的沖擊,阿斯利康正在加快在中國上市新的產品,并借助醫保談判擴大市場。目前,公司已將近40種創新藥物帶到中國市場,未來5年內預計將有80種新藥和新適應癥在中國獲批。
這幾年,阿斯利康密集調整中國地區的業務布局,拆分合并多個業務部外,將業務分為四大塊,分別是腫瘤事業部;呼吸、消化及自體免疫事業部;心血管、腎臟及代謝事業部;罕見病事業部。
在阿斯利康看來,公司要再次實現快速增長,僅僅依靠這些是不夠的,必須在加快研發創新藥的同時,借助正在崛起的本土創新力量,與之展開合作。正在加碼構建自己的生態圈,從一家制藥企業向平臺型企業轉型。
自2019年起,阿斯利康在中國成立了六大區域總部,分別落戶北京、廣州、無錫、杭州、成都、青島。對應的每個區域,阿斯利康有著有不同的定位和主題,如在青島,試圖打造全國領先的罕見病診療中心和醫學高地。
與此同時,阿斯利康持續擴容本土創新生態圈,打造出創新“三駕馬車”——中國智慧健康創新中心(CCiC)、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iCampus)、阿斯利康中金醫療產業基金(AZ-CICC Fund),助力診療一體化創新模式落地,孵化生命科學創新集群。
跳出賣藥邏輯
王磊表示,阿斯利康中國在華發展,是探索本土化道路的三十年,從最初十年為中國患者帶來全球創新藥,到第二個十年加碼投資中國制造,再到第三個十年持續加大在華投入、構建創新生態。
阿斯利康中國前兩個十年發展路徑,從引入藥品銷售到投資建廠生產,這跟多數跨國藥企在華發展軌跡吻合。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醫藥市場面臨的是“缺醫少藥”局面,1978年國內制藥工業生產總值不足80億元,全年整個醫藥行業銷售額僅72億元,整個本土制藥工業還處于在原始時代,對進口藥品的需求急迫。從1980年起,開始有跨國藥企試探著進入中國市場。之后,中國產業政策、稅收上的優惠,低廉的成本和勞動力等優勢,極大吸引跨國藥企們紛紛在華建廠,拓展市場。從1990年到2010年,一大批的外資制藥企業在華“安營扎寨”,設立辦事處、成立投資公司及興建工廠。
從2001年起,阿斯利康也拉開了在中國“制造本土化”的序幕,當年,投資超1億美元建立無錫供應基地,成為當時阿斯利康亞洲最大供應基地,之后,此后又陸續建立亞太區域包裝中心和收貨中心、新針劑廠房、中國物流中心、新藥開發及供應大樓等,并在泰州建立了生產基地。
跨國藥企們的入華,為中國市場帶來豐富的藥品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管理、人才等,為中國醫藥產業注入“新鮮血液”。
在阿斯利康步入中國市場發展的第三個十年之際,這家跨國藥企又在謀求如何走出一路獨特的本土化發展路徑。
2013年,阿斯利康招來了職業經理人王磊,出任消化、呼吸和麻醉事業部負責人,這位導游出身、沒有任何醫藥背景、在羅氏做過醫藥代表的打工人,僅僅一年時間,便升任阿斯利康大中華區總裁;四年后,升任全球執行副總裁,打破了制藥領域長期以來華人在跨國藥企的天花板。用中國人管理中國人,阿斯利康這樣做的目的,也是更好融入中國市場發展考慮。
在王磊帶領下,阿斯利康成為在華排名第一的跨國藥企后,也漸漸跳出了“賣藥”邏輯。
對于構建的醫療健康創新生態圈模式,王磊解釋稱,做生態的目的不僅僅是經濟動機,重點還是在補齊。“我不認為一家公司的東西可以完全解決所有患者的問題,所以這就需要周圍有十幾、二十幾家的合作伙伴,如團結行業里對這件事有興趣的合作伙伴來共同幫助患者,這就是生態圈背后的邏輯。如果只銷售自己公司的藥品,是有局限性的,而患者需要的是全方位的解決方案。”
王磊認為,很多國外企業只把中國看作營銷或者制造的地方,卻忽視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回國,未來中國將擁有巨大的創新能力。他亦認為,如果阿斯利康能更早地意識到中國的創新崛起,現在發展會更穩;如果更早地、更堅決地把供應鏈引進中國,現在發展也會更好。
王磊亦表示,生態圈會大大提高公司在整個治療領域的影響力,但也需要花費較多時間,領導企業的難點在于怎么同時管好里面和外面,如果外面管得越好,里面可以管得越少。
在下一個十年,阿斯利康為其生態圈設置了新的戰略目標:以公司為紐帶與橋梁,將國際前瞻的技術引進來,帶著中國醫藥創新力量走出去。
“出海是一個結果,國際化也是一個結果,是中國創新成功的結果,不是我們組織出海。我們有一個愿景,讓全世界的人用上中國的創新藥,但這個結果一定是我們創新的東西足夠好才行。目前,全世界還沒形成一定要吃中國新藥的想法,但是這種想法很快會到來。”王磊說。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