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城市無障礙環境,知易行難。從思路與方法的改進,到人才隊伍的建設,法律標準的提高,都非一日之功。《城市環境無障礙》主編吳佳雨,從國內第一本完整介紹城市如何建設無障礙環境體系的書談起,探討如何為無障礙的長期持續發展助力。他認為,即將在杭州舉辦的亞殘運會,一體化地考慮國外殘疾人運動員的比賽、游覽等需求,或將成為我國無障礙建設重要的展示窗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第一財經:為什么寫這樣一本講怎樣做城市環境無障礙設計的書?
吳佳雨:《城市環境無障礙》是作為一本教材來編寫的。當時我們寫這本書有幾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我們發現,在這本書出版之前,市面上雖然已經有很多關于無障礙的書,但是主要集中在有限的幾個話題上。一是關注建筑物的,也就是在一棟建筑的內部,殘疾人作為使用者,會怎么樣去使用。二是集中關注信息無障礙問題,比如如何幫助人們無障礙地上網。還沒有一本書講整個城市當中,應該如何建設無障礙體系。換句話說,殘疾人不僅是在室內活動,我們還希望他們可以走出建筑,走到我們的社會當中,跟社會有更多的交互。這就是我們的第一個出發點,想從城市規劃設計的角度來談談,城市無障礙到底應該做哪些事。
第二個原因是有這樣一個背景。這本書的第一作者、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第一聯合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陳瑜,之前和我們做了一個很重要的項目,就是西湖大學云谷校區。這個項目從前期調研、總體規劃到每一棟建筑的設計,整個方案都是我們做的。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項目,當時中國殘聯告訴我們,無障礙要從哪里先開始行動?城市改造可能不容易,校園改造相對容易,所以要校園先行。他們當時選擇了兩個校園,一是清華大學,是在既有的項目中進行改造,使它成為一個無障礙的校園。西湖大學則是建造一座全新的校園,從平地建成一所大學。
一開始我們就把無障礙設計理念融入進去。西湖大學的規劃設計貫穿了無障礙思維,以無障礙為牽繩,來做整個方案。到目前,一期、二期已經全部完工了,三期正在動工建設。后來這個項目獲評中國首次無障礙設施設計十大精品案例和2021年住建部無障礙環境建設優秀典型案例。
在做西湖大學這個項目的時候,我們發現了很多問題。最主要的就是當我們發現無障礙方面的問題時,我們應該怎樣做設計?實際上我們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很多新來的設計師經驗不足。一個設計院有幾百位設計師,大家一起來做設計,大部分人對無障礙設計不了解,這是很大的困難。不能每一張圖都由少數掌握無障礙設計方法的設計師來畫,需要整個團隊都能參與。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人才培養是有問題的,在無障礙設計的能力上存在斷層。我們寫這樣一本書,不僅是為這一個項目服務,也希望將來其他人參與到無障礙設計項目中,能用到這些知識。
還有第三個原因。我一直關注出行問題,就是普通人的日常出行跟健康、交互的結合。有一天我看到一個數據,說杭州市的各類殘疾人總數大概有上百萬。但是我們在生活當中是很少見到這些人的,每次我做出行調查的時候,也沒有想過這些人是怎么出行的。看到數據之后,我也很想知道他們是怎么出行的。
我們就到浙江省殘聯和杭州市殘聯去詳細調查,跟很多殘疾人去訪談交流,看他們到底現實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很多困難是我們預設中并不知道的。大面積調查獲得反饋之后,我們整理了很多資料,這些內容也編入了《城市環境無障礙》這本書當中。
第一財經:這次《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實施,對中國城市無障礙發展是有重大意義的。你怎么看新法的實施?
吳佳雨:記得當時調查殘疾人出行的時候,我們跟浙江省殘聯、杭州市殘聯交流,他們最感慨的是,大家可能不是不知道無障礙出行環境是個問題,而是這個問題的解決缺少硬約束。
什么叫硬約束?就是缺少立法層面的規范。這導致大家對這個問題,能不關注就不關注。比如無障礙停車場,在寫字樓、商場租金這么貴的情況下,運營方肯定是想盡可能地設計更多的停車位。如果沒有硬約束,殘疾人的停車始終就得不到保障。
一個很小的點,就導致各方各面的問題。像殘疾人道的配裝設計和管理使用等,也是因為缺少硬約束,導致這個問題始終處在有意識被模糊對待的狀態。
我覺得立法之后,很大的好處就是有了硬約束。這些設施的建設要求,將來可以得到更好的實施。有更多的實施案例之后,大家對這個問題也會有更多的關注,這樣形成很好的正循環。立法對開啟正循環起到很好的標志性作用。
第一財經:新法里面也提到,無障礙建設的人才培養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這方面你們有經驗,請談談未來可能會有怎樣的趨勢。
吳佳雨:書上的圖是黑白版本,其實我們當時組織繪圖的時候,繪制的是彩色版本。第八章《城市環境無障礙子系統設計導則》、第九章《城市環境無障礙模塊化建設指引》等章節,里邊有很多圖都是我們繪制的標準化圖示,告訴讀者每一種城市場景具體要怎么設計。每個場景都會鋪一個底色,第八章用藍色,第九章用黃色,每個章節之間都有意識地安排顏色變化。
這些圖片的背后也是我們這本書最大的一個亮點,因為希望促進人才培養,我們在編著過程中,召集了很多的學生志愿者,尤其是規劃、建筑專業的,以及景觀設計專業的同學們,參加插圖繪制工作。
這項工作也是來自學生們的一個暑期社會實踐項目,大概用三四個月的時間,幾十個學生參與處理了每一張插圖,通過實際調研確定了到底應該怎么設計,然后按照這個方式繪圖展現出來。直觀的插圖可以為設計師、學生提供參考,讀者一看就知道應該怎么做設計了。
配合這本教材的編著,我們在一門課上專門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選擇5個場景,包括學校、市民中心、交通樞紐等,分組去設計一個無障礙的改造項目。在調研過程中,學生要親身去體驗。假如要為盲人服務,學生就把眼睛蒙住,以一個盲人的視角親自去體驗到底會遇到哪些困難,把這個體驗匯總起來。對視覺障礙人士、行動障礙人士等,都做了詳細的調查。學生在這個過程當中,結合課程設計,也采集了大量的一手信息。
第一財經:在你的設計經驗中,無障礙設計大多數是融入大的項目里面,還是說單獨有一些設施設計?
吳佳雨:以前的項目中,無障礙設計基本上是融入項目當中的。所謂融入,其實就是只要滿足最低的無障礙設計規范就可以了。規范永遠是一個底線,但是在底線之上,我們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出這本書,我們也是希望大家能不局限于規范守則的底線,應該有更多更有溫度的設計出現。立法之后,我們也希望今后的設計不僅繼續堅持底線,還可以做更多的增量。
第一財經:你在杭州,亞運會的舉辦促使大量的城市更新出現,你是否觀察到其中融入了一些無障礙設計的新理念、新方法?
吳佳雨:還真是的。亞運會結束后馬上要舉辦亞殘運會,亞洲各國的殘疾人運動員會到杭州來參加比賽,他們在比賽前后還可能到城市當中游玩、參觀等。如果接待做得好,會成為一個城市名片和展示窗口。關于這件事情,我們此前也和殘聯有過很多交流,建議要把所有的環節一體化。
所謂一體化,我舉個例子。比如一位殘疾人運動員,參加完比賽了,想到西湖邊去玩一下。這就要涉及好幾個環節。第一是需要知道應該去西湖的具體哪個地方玩,面臨的是信息無障礙問題,需要獲取相關的信息;第二是出行無障礙,這就跟環境有關了,比如到底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到交通接駁點的過程當中,出行是不是便利的?上了公交車之后,是不是有一個可供殘疾人乘坐的位置?下車之后,是不是有很好的信息導引,讓我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
所以這是一個連貫的過程,既包括了物質空間的無障礙,也包括信息的無障礙。用現在很時髦的話來說,是碳基空間的無障礙和硅基空間的無障礙。線下的無障礙和線上的無障礙要連通一體化,這個事情才能辦得好。我們現在也正在推進這方面的工作。
《城市環境無障礙》
陳瑜、吳佳雨 編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22年6月版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