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長三角聚勁科創大賽全國總決賽落下帷幕,在9支決賽隊伍里,“讓癌癥成為慢性病”的蛋白組學賦能腫瘤精準醫療項目團隊獲得大獎共88萬元現金,AI計算設計驅動新藥研發項目、三維編織高性能復合材料項目獲得銀獎,各捧回30萬元現金。
會后,第一財經采訪了獲得大獎的嘉華藥銳創始人鄭乃中,他認為,目前創投圈環境變化較大,從投資角度來看,大美元基金在撤退,而整個創業市場對于風險偏向厭惡,傾向于追求確定性,“但實際上科創很多時候就是巨大的不確定,早期的技術落地是有不確定性的,市場也有不確定性。”
在這兩個巨大的不確定性下,鄭乃中感慨,創業真的是九死一生,“我做了三家公司,第一家就失敗了,第二家還算成功,這次的創業我感覺是走得最平穩的,但是也不敢保證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我只是覺得可能我比其他人更有信心去做這個事情。”
【資料圖】
站在主辦方的角度,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負責此次大賽的相關人士對記者感慨,中國的科創真的來了,他眼看著這個科創大賽慢慢辦起來,“最大的變化是,以前都是說想法、PPT大賽,現在是都有銷售和工廠了,而且都有投資人拿著錢在旁邊等。”
本次大賽由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與上海長三角商業創新研究院聯合主辦,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 ,中國是除美國以外的第二大科創大國,因此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在三年前啟動了科創戰略。
“在幾年前很多項目主要都還是商業模式創新,但去年有80%以上的都是由科技支撐、又有商業創新內涵的項目來參賽。”陸雄文表示。
據悉,此次所有的參賽項目均以“硬科技”為主導,參與初賽的科創企業中,平均每家擁有10項技術專利,進入決賽的企業中,平均每家擁有17項技術專利,具有極高的科技含量。
談及辦這個科創大賽的一個初衷,陸雄文表示,當時發現很多科學家、技術人員創業,他們不懂商業模式,不懂戰略設計,也不懂股權激勵和公司治理等等,在融資、上市過程中有很多的困難和陷阱,“我覺得我們可以用管理去賦能科創,這背后也有管理教育和理論創新的機會。”
此次長三角聚勁科創大賽一共有156支項目,最后有21支科創項目團隊脫穎而出入圍決賽。這21支隊伍分布在各大主要賽道,其中,生物醫藥占比33%、新材料占比29%、新一代信息技術占比24%、高端裝備占比10%、節能環保占比4%。其中,76%的項目擁有Pre-A輪以上融資。
陸雄文表示,今天科技的主要賽道,一個是生物醫藥,一個是信息技術,包括芯片、集成電路和工業軟件,另外就是新材料和高端制造等,“我們所有進入決賽的企業反映了中國科創、尤其長三角科創的面貌。”
在創業的方向上,陸雄文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一個是國家需要、有市場前景,第二是有技術積累、有科學家和技術人員。他舉例表示,在10多年前國家其實就開始布局集成電路制造了,再加上這幾年同國際上的交流對接,因此在國際封鎖的時候,就能變成內需蓬勃發展起來。
陸雄文認為,在創業上,核心還是要有技術的突破,且必須是與時俱進的,如果站在原來的技術層面上去徘徊,同樣一個技術方案和路徑,同一賽道里面有五六家都在競爭,“為什么會是你勝出”拷問著每一個創業者。
“這也是給那些科學技術人員創業很重要的提醒。不要以為自己掌握了技術以及技術很強,市場會等待你,不是這樣的,你不朝前走、不具有前瞻性、不去突破,你就可能會被淘汰。”陸雄文說。
面對正處于行業風口的成果轉化型創業公司,上海國盛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周道洪特別提醒參賽選手,越是公司的業務飛速增長,越需要提前做好創業團隊的股權結構設計。中金資本運營有限公司總裁單俊葆認為,達到一定規模的科創企業,及時考慮好未來的資本退出路徑十分必要。科大訊飛聯合創始人胡郁則認為,尖端科技企業持續保持技術領先相當不易,企業在不斷延伸上下游產業鏈的同時,亦需時刻關注其他技術路徑發生顛覆性變革的可能。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