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式增長帶來動力電池產業突飛猛進,而一些原本與汽車產業無關聯的三四線甚至五線城市崛起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重鎮。其中,全國已經有8個城市提出了打造“動力電池之都”、“鋰電之都”等類似的目標。
在這場爭奪戰中,四川省宜賓市搶先一步。在近日舉辦的2023世界動力電池大會期間,宜賓市爭取到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與中國電池工業協會聯合授予其“中國動力電池之都”稱號,搶先獲得官方的背書。
【資料圖】
多地爭奪“鋰電之都”
宜賓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主要得益于寧德時代的貢獻。在寧德時代落戶之前,宜賓的支柱產業主要是“白加黑”,即白酒和煤炭。2019年9月,寧德時代與宜賓政府簽署項目投資協議,雙方將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建西部新能源產業基地。
2021年年底,宜賓又與寧德時代簽署《四川時代七至十期項目投資協議》。寧德時代在原有六期項目基礎上,通過四川時代在宜賓投資建設動力電池宜賓制造基地七至十期項目,項目總投資不超過240億元,將把四川時代建設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之一
火石創造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馮雷向第一財經表示,2022年,宜賓全年動力電池產銷量72GWh,占全國銷量的15.5%、產量的13.2%,位列全國第三,僅次于寧德和常州。目前宜賓已建成動力電池產能150GWh,預計2030年動力電池年產銷有望達到300GWh以上。
動力電池系統被稱為新能源汽車的心臟。目前主流動力電池包括鋰電池、鈉電池和氫燃料電池等。鋰電池技術更成熟,應用也更為廣泛?;鹗瘎撛飚a業數據中心預計,到2025年,鋰離子電池系統、半固態/固態鋰電池系統、鈉離子電池系統、氫燃料電池系統等市場規模將分別達到4000億元、700億元、200億元、100億元。
因此,不只宜賓,國內還有多個城市為了搶占這一市場,紛紛提出類似宜賓這樣的定位目標。
在四川省內,宜賓的兄弟城市遂寧提出要打造“鋰電之都”。而從全國來看,福建寧德市“領航世界的鋰電之都”,江西宜春是“亞洲鋰都”,江西新余是“全球鋰電高地”,山東棗莊是“北方鋰電之都”,湖北荊門是“中部鋰電之都”,江蘇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
這些城市并非區域中心城市,在全國范圍來看,大多是三四線,甚至四五線城市。除此之外有些城市雖然沒有提出明確稱號,但是有明確的產業規劃目標。比如,青海西寧提出,加快鋰電產業集群建設,培育打造全國有影響力的千億鋰電產業基地。
馮雷向第一財經表示,目前,我國已形成從材料研發、電池生產、回收利用到設備支撐的全球產業鏈最全、規模最大的動力電池產業體系。我國的鋰電產業重鎮大致分為資源依賴型、區位優勢型和鏈主引領型等三種類型。
其實,這些不同類型城市都具有各自的獨特優勢。比如,遂寧擁有全球最大的磷酸鐵鋰生產基地。江西宜春的氧化鋰儲量約516萬噸,占全國十分之一以上。青海鋰資源豐富占全國的83%、全球的60%以上,西寧市依托鹽湖鋰產業優勢布局鋰電全產業鏈。
馮雷表示,無論是哪種類型,已經有種種跡象表明,隨著汽車產業電動化進程的深入,汽車供應鏈體系正在經歷重大重構,傳統汽車圍繞主機廠布局配套廠的“星系結構”將會被具有總體成本優勢的和精細化分工的網絡結構所取代,一些新興城市將納入到新能源汽車的供應鏈網絡,一些轉型較慢的傳統配套城市也面臨著淘汰和出局。
產能可能即將過剩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迅速發展中,全球動力電池企業產能擴張迅速。
火石創造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從動力電池企業已發布的2025年規劃產能來看,合計突破4TWh,規劃產能嚴重過剩,需要較長時間消化,從實際投產來看,部分企業開工也嚴重不足,但與此同時,優質的動力電池卻存在供應不足的情況,行業明顯呈現“總量過剩、結構性短缺”的特征。
因此,在動力電池企業大舉擴張的同時,這些城市也在自身定位目標之下,緊盯頭部企業和產業鏈,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助推動力電池企業跑馬圈地。
根據官方資料,目前,宜賓動力電池已簽約92個項目,總投資2144.54億元,預期年產值5223.95億元。其中,投產項目41個,預計年產值2117.08億元;在建項目29個,待建項目22個。宜賓要成為四川萬億級動力電池產業核心區和中國最重要的動力電池產業集聚區。
常州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及核心零部件產業規模超7000億元(其中動力電池產業規模超3000億元)。先后出臺《關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設的實施意見》和《常州市推進新能源之都建設政策措施》。
馮雷表示,2022年,中國動力電池裝車量達294.6GWh,同比增長90.7%,占全球總銷量的56.9%,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等關鍵主材全球出貨量超過70%。預計到2025年,我國動力電池產能需求約為1000-1200GWh,但從規劃產能來看,2025年將達到4800GWh。有統計數據顯示,2022-2025年動力電池產量滿足度分別為97%、114%、119%、123%。
馮雷認為,未來幾年鋰電產業將持續有較大規模的產能擴張,產能過剩已成定局,尤其是低端產能出現更為嚴重的過剩,二三線電池企業將面臨較大的風險,或將面臨生存危機。他還表示,動力電池行業的高庫存將傳導至產業鏈上游原材料領域,相關材料企業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去庫存壓力。
馮雷表示,解決我國當前動力電池產能過剩的途徑之一是積極引導企業出海,搶占國際消費市場,有關機構預測,2025年海外電池需求將超過國內,通過動力電池出口,有效消納過剩產能;二是著力提升產品品質,并加大鋰電在消費電子,儲能等領域的應用;三是積極謀劃“升鏈”,向鈉電、固態電池等新領域延伸,豐富產業生態,搶占未來新賽道。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fyuntv.cn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